性别的囚徒
网上时不时有关于家庭主妇的讨论,近日有一个贴子,贴主是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女生,单身,这个工作忙到她连只要照顾好猫和自己都很吃力。她在工作上的竞争对手,大多数都是已婚男性,并且另一半多是家庭主妇或从事相对清闲的工作。当她疲于应付工作和生活的时候,男同事们只要应付工作就好,生活自有另一半操心。在这种情形下,她指出,自己作为1个职场女性的竞争对手,是1.5个人。她的论点落脚到对家庭主妇的厌恶,认为一群甘愿被家庭压榨的女性,造成了职场女性的劣势。
虽然我并不认同她把这个性别显著失衡的畸形职场现象归咎于家庭主妇,难道家庭主妇本人就很乐意丧偶式顾家吗?那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然而,不得不说,从个体层面来看,这个论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现实情况。
1、更厉害的公司也更懂压榨,形成一个天网般的压榨系统
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更厉害的公司某种程度上也是更懂压榨的公司,无论是对产业链的其它角色,还是企业内外部的员工和合作伙伴。当我们分析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时,相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点,更高的议价能力拥有更高的毛利率,本质上难道不是压榨?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在业态上的弯道超车,背后是被诟病多年却始终如故的996文化。前阵子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那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文章涉及企业的算法是比同行更厉害的,这几年攫取了不少市场份额,也造成了对骑手的更严重的压榨。孰因孰果?
2、在这样的系统里,要想在职场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被压榨
在这么一个系统里,更会压榨的企业,相对而言也付得起业内更高一点的薪水,即便薪水未必更高,企业平台更大,都会造成员工供过于求。企业是一个商业机构,讲来讲去还是要讲利润的,员工本来就是最好捏的柿子,偏偏还不缺,几乎一定会把成本控制的方向转向员工。控制成本,就是要让一个员工发挥极致的性价比。
落到员工身上,自然成了被压榨。反正你不甘愿被压榨,有的是人替换进来被压榨。于是,甘愿不甘愿,你为了工作也别无它法,要么适应它,获取相对应的报酬,要么不适应它,获取相对更低的报酬,或者干脆被淘汰。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结果就是现在十分普遍的狼性文化、压榨员工。难怪不玩这一套的国企实在没有民企有竞争力,不过国企在大环境顺风顺水时员工福利好,不顺时可能直接一刀砍,一句话,不盈利,终归需要有人来买单。从这个角度看,真是企业兴,员工苦;企业亡,员工苦啊。
这里退开一步讲,对于外卖骑手这类工作而言,确实给了很多人更多选择,以及更高收入,正像过去工厂给了农民更多选择、更高收入一样,这是技术发展、商业业态发展带来的新机会,不是我们站在道德高地上就可以一笔勾销的事实。同样的,像苹果这么厉害的企业在压榨上下游的同时,也撑起了整个供应链的庞大规模,这里面,又是多少个工作机会呢?人类社会的是非黑白,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分明的。
3、职场上被压榨的人,自然腾不出时间顾及家庭事务,那么那个人如果成了家有了娃,是谁自然而然承担了主要家庭事务呢?
如果一个人从事007、996式的工作,本人确实是没有办法顾及太多家庭生活事务的,但正如我们知道的,大多数人都成了家,并且大多数人都生了娃,这意味着另一半承担起了主要的家庭生活事务,当然中国的情况很多时候长辈也参与进来,一同为当代职场的结构性性别失衡现象以及“invisible dad”社会现象添砖加瓦。这话因为表面上忽略了家人之间的感情而显得很难听,其实大概也因为道出了社会深层次的现象而难听。每一个甘愿为儿女、为丈夫无私奉献的女性,无形中也竖起了一个好妻子、好妈妈的壁垒,社会对一个好妻子、一个好妈妈的期望可别太高了!对比之下,男性可没那么傻,现在只要不出轨就是好男人,记得孩子几年级就是好爸爸了耶。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被职场损耗过度,就很难分担家庭生活事务,男女皆然。近日去世的美国大法官RBG,背后便有一个主动承担了主要家庭生活事务的丈夫。在职场上、事业上有更高的追求,也就是身心甘愿奉献于此,与职场上甘愿程度不一的被压榨不可同日而语,这里讨论的是一个人沉心于事业的一种结果,即生活琐事不会凭空消失,必然是有其他人承揽过来而已。
大法官的丈夫聪明、风趣、很爱妻子:“我从始至终都全力支持我的妻子,而她对我也是一样的。这不是牺牲,这是家庭的意义。”这很感人,从网络上能看到的信息而言,很难相信这话不发自肺腑,他们一起经历了太多事,是由太多的爱支撑起来的一个平衡,看他们的故事是羡慕又钦佩的。家庭当然是讲爱而不是讲道理讲公平的地方,但是如果性别反过来的话,是不是因为太常见而很少跟“感人”联系起来了?一个男性愿意把重心放在家庭,会比一个女性愿意把重心放在家庭,显得更动人,难道不恰恰是因为这个世界更普遍的现象,是反过来的吗?男性本来有更多选择,而他选择了家庭,多么难能可贵!女性选择家庭,嗨,那不就是应该的。如果女性选择职场,那么她对家人特别是孩子的愧疚感,会比选择职场的男性多得多——如果选择职场的男性对家人有过愧疚感的话。
其实中国女性的就业率之高,在全世界范围内拔得头筹,但是我们仍然身处确凿无疑的男权社会中,因为每当家庭有需要,更先考虑放弃并可能真正放弃职场的,多数时候是女性。一个家庭事务优先的女性,如何在职场上和一个有人兜底家庭事务的男性竞争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太多未经审视的理所当然可以作为论据了。就拿我学生时代所在的传播学院来讲,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无一例外都是女生占绝大多数,而学院里的教授呢,绝大多数却是男性。我不敢妄猜那些念完博士又没有从事教职的女性,后来都从事什么工作了,但是那个帖子折射的一个逻辑是存在的,并且衍生了一连串的社会现象:即同样一个岗位,作为企业主而言,如果男女性应聘者都不缺的话,会更倾向于选择男性。这叫母职歧视,任何一个女性,不是一个母亲,就是有可能成为一个母亲,母亲总是更关注家庭事务的那个,我为何不招一个普遍被认为更不需要关注家庭事务的男性呢?
如果说,在很多领域的顶级人才中,女性的比例总是更低,那么,这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结果,而非智商天然差异这类原因,是果而非因,我一直认为这是如此显而易见,但仍然有太多男性,一边享受着男权社会多年演化发展而来的果实,一边认为,你们这些女性,就是能力短,想法长。有时候有点悲观,在性别矛盾中,男性是指望不大上的,占优势者会主动放弃优势去考虑占劣势者的话,这世上的权益哪里还需要抗争、需要争取呢?更可怕的是,就连一些女性也会被男权社会的观念系统所规训,认为有些事体,就更多是女性的责任。其实这样的性别鸿沟对男性也未必全是好事,有些事,比如说普遍认为男性较女性有更大的经济压力之类,也算是男性生在男权社会的作茧自缚了。男女都是各自性别的囚徒。再说下去,怕就要虚无起来,看那万事皆空,看那人人皆苦。
那个贴主将矛头直指家庭主妇,应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这比一些女性,一边对不靠谱的甚至出轨的另一半怨气重重,一边又继续任劳任怨的现象要往前走了很多步呢。一方面,矫枉过正至少看到了现象,指出了现象,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史上的矫枉过正确实带来了太多悲剧。人到中年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了,就是权衡太多,失去了锋芒(假装曾经年轻,曾经锋芒过)。
很多人不会认同女性被家庭压榨这一观点,认为家庭作为一个共同体,分工合作,谈何压榨?可是只有人们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有别的什么选择,而非仅仅因为性别而必须从事家庭主妇时,这个辩驳才成立。事实上,纵向看并没多少年之前,横向看甚至在现在的很多地区,家庭主妇仍然是多数女性的必选项。更何况当代双职工家庭,在更常见的情况下,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不得不更多地顾及家庭事务呢?仅仅是因为家里那些事务必须有人干?这么一想,再激进的女权也只是一颗被推上山顶仍会滑下来的石头而已,徒劳得很,又十分必要得很。因为如果没有人推,那它就永远停留在地上了。
—— 完 ——
#两性关系#
幢幢魔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日常工作的社会经济学
- Time Tells (1人喜欢)
- 屁股决定脑袋Ⅱ
- 屁股决定脑袋
- 步履不停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