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读书笔记28-温尼科特(一)
在那些纷争中始终保持自己,既不热衷于站队斗争、也不热衷于皈依与顺从。观察与思考,继承与批判,独立而坚韧的求索着,他掀起的是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
1温尼科特与比昂
客体关系学派在克莱因之后有两座高峰,一个是比昂,一个是温尼科特。在整理温尼科特思想的时候,我希望先回顾一下比昂。
比昂重点发展了克莱因投射认同的概念,提出了“涵容”的治疗理念,分析师以涵容的姿态担当来访者潜意识的接收器,在接收潜意识的过程里先处理那些心理元素然后再返还给来访。
比昂提出的涵容是对经典精神分析中镜映功能的一个修正。在倾听的方式上,比昂与弗洛伊德同样主张分析师应该“将注意力悬空”去捕捉来访的潜意识(比昂称为无欲无忆)。在相处的方式上,弗洛伊德的镜映要求保持绝对的中立,比昂的涵容则需要一定的情感卷入。涵容功能类似于将a转化成A的过程,它的大体方向依然是潜意识的意识化,比昂的治疗理念主要侧重于推动来访者内部思想的产生,将那些痛苦与焦躁的情绪最终转化成思想,思想的产生是咨询中真正的果实。为了达成一种来访者醒悟的结果,涵容者与被涵容者都需要共同耐受一段相对艰苦的成长历程。
温尼科特的核心治疗理念是抱持,抱持可以理解为一个“孵化”的过程,它要求分析师将来访者的心理“托起”,在咨访互动过程中营造一个过渡空间(游戏空间)。过渡空间在心理感受上应该是一个主观与客观辩证存在的心理空间,这样的一个空间是敞开潜意识之门的,是可以“醒着做梦”的空间。
如何理解这个游戏空间呢?这就像是孩子们玩儿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在游戏过程里,孩子知道自己是人,也知道自己是“小鸡”,他在扮演小鸡。小鸡角色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是人,人的角色也没有干扰到他把自己和同伴体验为一只小鸡,当孩子尽情的投入到躲避与抓捕的游戏时,此刻的主观感与客观感是辩证共存的。一切文化生活都是存在于这样的一个过渡空间之中,当京剧演员用极简的道具模拟战场的时候,在观众心中就是战火纷飞的。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围绕着母亲功能展开,所以有时候客体关系学派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培育”性质。温尼科特的抱持与比昂的涵容内核相似,抱持与涵容本质上都在执行一个母亲功能,它像是一个接纳来访的温室,一个心灵的培养皿。
温尼科特从克莱因处学习了很多概念,也对克莱因进行了一些批判。温尼科特认为克莱因重视内部客体,却忽视了真实母亲的作用,温尼科特围绕着真实母亲的作用展开了大量的思考。
2不存在单独的婴儿
温尼科特认为不存在单独的婴儿一说,因为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看到一个照顾婴儿的妈妈,婴儿无法脱离照顾者而存活,所以婴儿是存在于母婴单元之中的。这就好比说当你看到葡萄籽的时候其实也应该意识到葡萄果肉的存在,因为后者包裹着前者,两者是共存的关系。当然母婴共生的情况要远比葡萄与葡萄籽的关系复杂的多,因为妈妈与婴儿之间进行着频繁而复杂的交流。母婴交流在婴儿的前语言期就已经发生了,这说明母亲与婴儿之间需要拥有一种“眉目传情”的能力,这些交流(需求与回应)发生在婴儿非语言期的时候,它就需要通过爱抚、注视、声响等等细微的方式进行。(我曾今看过一个研究婴交流的视频,研究者用摄像头记录了母婴互动的过程,然后用一帧一帧的画面去分析细微的肢体语言,她发现那些互动都是瞬间发生的,迅速而复杂。)母婴交流要求母亲在哺育期间拥有一种独特的读懂婴儿内部情感以及表达回应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一种“专注”,需要一种很强的敏感性。温尼科特认为母亲为了理解婴儿,为了达到与婴儿的共生状态,她们在怀孕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自我调整,尤其在接近分娩时期,母亲的身体与胎儿身体连接的更紧密,与此同时,母亲在心理上也逐步的把婴儿感知为自己的一部分。母亲把孩子当做自身一部分,然后细微的去照顾他,温尼科特称其为原初母爱灌注,这是一种母性的本能,为了照看婴儿,母亲必须做到对于婴儿的认同,她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中加入婴儿的逻辑。民间有一句话叫做“一孕傻三年”,母亲为了更好的照顾婴儿把自己的内心“婴儿化”了,所以照顾婴儿的妈妈在他人看来显得“傻傻的”,这却是非常聪明的行为,因为只有睁大眼睛才会看到细节,只有敞开自己才可以深入理解。
3足够好的妈妈
怎样的妈妈对于孩子来说是“好的”呢?好妈妈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它以能够恰好满足孩子的需求为标准。为了区别于克莱因内部客体意义上的“好妈妈”,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概念(她指的是实际中的照顾者)。足够好的妈妈能够恰当的处理婴儿的焦虑与需求,被体贴的照料是婴儿发育自身人格的关键。正是从不断的被满足的体验中,婴儿发展出拥有真实感边界感的自体。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可以强化婴儿的主动感与真实感,比如在饥饿时所获得的及时哺育会强化婴儿的掌控感,这时候的乳房仿佛是婴儿依靠自身意念“召唤”出来的,此刻的妈妈在婴儿的主观世界之内,或者说婴儿的整个世界就是妈妈,婴儿尚且处于母婴单元中。
婴儿早年全能感的满足是实现日后人格整合的关键,哺育挫败将带来婴儿的碎裂感与不真实感。从全能幻想到现实感的建立是一个渐变过程,它伴随着依恋水平的逐步提升。
足够好的妈妈应该能够恰当的满足婴儿的需求及时处理婴儿的焦虑,妈妈对于婴儿内在感受的回应促成了婴儿的自主性与真实感,足够的满足体验为未来的心理分化打好了基础。失败的养育者则会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婴儿,这将导致婴儿被迫去适应妈妈。为了自我保护,防止自身的湮灭,婴儿构建了一个应付外面世界的“虚假自体”。虚假自体是一个功能性的人格结构,虚假自体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真实自体被外界环境泯灭掉。婴儿以虚假而机械的方式处理外部世界,真实感受的层面却被隔离了,假我充当了保护真我的代理人,为的是保护真我这颗种子在日后可以获得重新生长的机会(真我被安置在假我的躯壳之内进入了“休眠”状态)。
在妈妈照顾婴儿的过程中,温尼科特特别提到了目光接触(表情互动)的作用,如果妈妈与婴儿对视过程中让婴儿感受到了婴儿自身的存在,那么种注视将起到一种“镜像”的作用。婴儿在妈妈的表情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婴儿发现妈妈在注视着自己,这种被注视让婴儿获得了存在感的一次确证,“被看到”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如果妈妈是抑郁的,她总是沉浸在个人世界里,那么这种状态的妈妈与婴儿的对视只会给婴儿带来抑郁与死亡的体验,婴儿因为看不到自己,存在感被抽离了。
“许多遭受到这种相对抚育失败的婴儿研究母亲易变的面容,努力预测母亲的心情,就像我们都研究天气一样。婴儿很快就学会做出预报:“刚才忘记母亲的情绪、表现出自发性是安全的,但是任何时刻母亲的险都会变得僵硬或者她的情绪占统治地位,那么我自己的个人需要必须退缩,否则我的中心自体会遭到侮辱。”(摘抄自《游戏与现实》)
温尼科特的镜像概念启发了科胡特与莱因,科胡特认为父母的镜映功能将影响到孩子的核心自体,被看到与被欣赏将会直接决定孩子的价值感与自尊心。就仿佛每个婴儿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盏灯,它需要用父母的积极关注才可以点亮。
莱因将精神分析与存在主义进行了结合,他也曾受惠于温尼科特的思想,他主要研究人的存在感,重点探讨了虚假自我与存在性不安。养育者是否积回应了孩子的内心是其人格健康与否的关键,这将决定孩子的人格是整合的还是分裂的,心境是焦虑的还是祥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