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见。
国庆期间恰好看到深圳南山博物馆有三个非常难得的文物展,遂决定哪怕路途遥远(南山离我居住的地方有2小时路程),也要一睹为快,毕竟快一年没有机会出门看展了!
这次南山博物馆的主题展有三个,我会循序分别写一下各个展览的观展感想。
0 1·
第一个是最为重头的三国志文化展,这个是当前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开展的巡展,参与巡展的文物来自十几个省市的博物馆,可谓是精品展览了。
曹操的72疑冢是困惑了民众很多年的命题,但历史和考古学界专家们是不相信这件事的。2008年的一次意外发现,使得曹操高陵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得到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抢救性发掘。听闻近些年该陵墓已完成基本修补和部分文物修复,博物馆部分进入布展阶段了。这一次有机会先行在此看到一些在传闻中听到的考古凭证式文物,也是非常开心的。
左一被确认是曹操本人生前所用汉白玉,与《遗令》要求的”敛以时服“相符。右一为鎏银铜张合器,功能尚不明确,有研究称之为乐器,也有认为是制作消暑食物的食器。
被传闻已久的两个判定曹操本人墓穴的石牌,这是一般考古中用来判断墓穴主人的重要考证。因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死后得“武王”谥号,曹丕称帝时才追封曹操为“武皇帝“,故“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之前很多纷争就是说这个牌子是造假,但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材料、工艺和字体都要造假是很难的。
曹操墓出土器物250多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59件刻铭石牌和3个个体遗骨。石牌分为圭和六边形两类,出土的圭形有8件,多记录随葬品的名称及数量。
出现在我们历史书很多次的铜车马仪仗队。汉代车马萧萧,在军事、司仪甚至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展现了很多和汉代车舆制度相关的历史介绍和对应的文物,包括不同等级身份的车马使用,以及不同类型的车马具体用途。
青瓷羊。我第一眼看见便被牢牢吸引,尽管过去多年,这透亮的光泽和精细的刻纹,算得上青瓷珍品。
偏将军印章。偏将军位属将军辅佐,官制始设于春秋,其印章多为银或铜制,金印仅见此枚。
这个虎形石棺座很大,所以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很少见到如此完整却年代久远(三国吴)的石棺座,江宁上坊吴墓这样以石棺座承放葬具的现象在南方东吴墓葬中是首次发现。
釉陶佛像。一开始我也觉得一个小小的佛像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大家知道佛教大肆传入的时间大概在东汉,因此这尊佛像的意义可见,这是当前出土最早的佛像文物了。
这是一座古鼓。体型十分巨大,但是做工却一点也不马虎。花纹十分精细,而且小塑像也栩栩如生。
汉代的琉璃工艺也十分发达。虽当时不叫琉璃,却可见出品已巧夺天工。
“在地愿为连理枝”,汉代建筑砖石中已出现“连理枝”的意象,表现了汉代民间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
熹平石经拓片。汉代以儒学治国,七种经籍刻成的石碑被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学刻石,开创了历朝历代刻石传播儒术的先河,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教科书。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宫庙对其造成了严重损毁,现少有整石存在。
这个砖石看起来破损不已,可是从残存的片瓦中可以看到精细的雕工,可以想象完整的画面会有多么的精美啊!
走马楼竹简。96年出土于长沙,这批竹简的总数巨大,涉及面包揽了汉代朝廷制度的诸多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是研究东吴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经济发展、财税制度等方面的一手资料。从现场我的裸眼来看,竹简保存得十分完整,且字体清晰秀气,多为隶书,个人认为艺术价值也是上乘的。
这是汉代官员的金帽饰,上面铸有的应该是琉璃,非常漂亮。
卖个关子,这个“仓天乃死”砖是策展方放在第一个介绍本展的文物,来自国家博物馆藏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该展是三个展中内容最为丰富且展品珍贵的,在此因为篇幅无法详述。
没想到最后还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的文创小区域。这里有很多和三国有关的文创商品,虽然没有看到售价,估计是可以现场购买的。
0 2·
这个瓷器展是我三个之中最为期待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陶器和瓷器:本身器身就有很多工艺的讲究,而在其上进行雕刻或是绘画又是一次艺术的创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尽管抱着很高的期待,却仍然能够给我巨大的震撼和愉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哪些作品吧。
瓷上作画在明清已经十分成熟,有一种工艺被称为“浅绛彩瓷”。受到五代董源和元代黄公望浅绛山水画的影响,浅绛彩瓷以浓淡相同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绘彩,颇有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它将国画中“诗书画印”的元素集中体现,开创了文人瓷画的新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示的作品中大多是瓷上作画工艺,故本身能看到立体的画面效果,比釉下彩更为精致美丽。
这位女性的神态在简单的几笔工笔中栩栩如生,也许我的相机色调上和清晰度上有所影响,看裸画本身,似乎眼前真有一位顾盼生辉的佳人,低头凝思,时而吟唱。
笔触极为细腻的花鸟图。花鸟图一向容易出精品,不在于色彩,也不在于结构,更多的看画面呈现的另一个真实世界。
粉彩工艺有一个特殊的流派,采用极具有中国特色的五色作画。这一流派作品红绿为主色调,鲜明细腻,且在瓷画中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在这个葫芦瓷瓶上,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瓷上作画的精细和优点,直观来看会使得画面内容更逼真,同时对于画家的手艺水平要求也极高。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双耳瓷瓶,请留意其两端的青龙造型。
瓷瓶下颈部的纹饰和配色,绝美。
非常喜欢这个小方杯,个人估计是酒器。两侧仿虬枝造型的杯耳做工极为细腻,底座设计没有因为本身较大而有丝毫马虎,内壁的Tiffany蓝也是和外壁绘画相得益彰。
本人第一眼见到这个瓶子的时候心里只有OMG。多少次去做陶器,一直想做这种冰丝效果的我,折服于这个小瓶子。而且,这个紫色也太好看了吧。
应为笔筒。松树和峻岭相呼应,大气却不显得俗套,雕工精细,不必多说。
太多的惊喜,已然无法在溢出屏幕的照片中一一展示。天知道我的手机有多顽强,才能在这一件件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中依然生存着。如果你喜欢陶瓷,你喜欢绘画,你一定会喜欢这个展。
0 3·
第三个展是新疆西域出土文物展。这个展的历史跨度稍大,从文化起源,到繁盛的丝绸之路时代,各宗教相互影响的文化交流,许多带着异域特色的民族藏品,因为出于边境战乱纷扰较少的地区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个展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而震撼的神秘传奇画卷。
映入眼帘的是一具古木棺,色彩十分艳丽,大家一看就觉得颇有西域风情是不是。我在低下头看展品文字介绍的时候,无意中还发现木棺脚这个可爱的小地方。也不知道是我想象力丰富,还是墓主故意设计,为了感谢抬棺者这一路的汗水付出?
前凉王宗上太守启。这是前凉王写给高昌太守的文书,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上看,高昌太守具有世袭、久任和土著化的特点。
这个两个人物下半身相互缠绕的形象是西域墓葬里常有的神话图腾。在该展中也有三到四件类似展品,分别是代表不同的神话图腾对于生死的信念,对于人世间各种欲望(如健康、盛名、财富等)的追求。
新疆一带出土的织锦也十分多样,历史最久远的甚至到西周时期(战乱少人烟稀少就是好)。有出自当地工艺人的,应该也有丝绸之路的贸易货物。
绿地对鸟对羊灯树纹锦。这块锦官方推测是古代上元节(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
叙利亚文石碑,这是当今叙利亚所在地,但为当时景教活动中心之地,此应为当时教徒留下的墓碑。
该展区也有很多对于西域文化的文字介绍及相关展品,在此也无法全然展现。
我还顺便走了南山自己的常驻展,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展品,与大家一起欣赏。
本次观展收获良多,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文物保护又有了许多新的体会。个人认为这三个展价值都很高,非常推荐在深圳的朋友有空来看一下,各个展期不同,给有兴趣的朋友观展提示:国庆黄金周前来观展的人数应该都少不了,据本人观察,中午12点至2点的人数比较少,并且需要在南山博物馆的公众号提前预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