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女孩》文学摄影专辑,书单推荐......第一本书
2020年上半年,我看了128本书......
转发赠送两本书:悄悄和贝贝的书籍《两个人和全世界》一本,两位作者亲笔签名赠言+《横越美国》一本 (ps.《两个人和全世界》为新书,《横越美国》是悄悄看过的书,用于旧书图书漂流,上有笔记;因为在海边看过,也有海水的痕迹。)微博抽奖1位幸运粉丝,10.5号晚12点开奖!您接收到一份来自悄悄的邀请:大家跟着《看书的女孩》一起看书吧!一起变好吧!一起做梦吧! (截止日期:10月5号晚23:59分)
文学摄影专辑:《看书的女孩》
在海边阅读《横越美国》,斯坦贝克,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章微博@悄悄的日记本)

- 看书的女孩:悄悄
- 文学解说:悄悄 摄影师:@大大大大大大状
- 第一本书:《横越美国》
- 英文原版:Travel With Charley - In Search of America
- 中文版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美),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书香水味:海水咸味、泥土味、自由的味道、中年男人身上散发的气味、狗毛味...
- 推荐阅读场景:海边、旷野、公路上、床...
- 书籍分类:纪实旅行文学
- 旅行方式: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年男人(58岁)和一条狗查理,自驾房车横越美国的公路旅行
- 时代:1960年9月-11月
- 时代导航:手机还未被发明、没有GPS导航功能、社交网络还未被发明
此书药效适用于:
1.对房车旅行感兴趣的患者
(旅行中的困难、旅行前的准备)
2.对中年危机感兴趣的患者(不分年龄性别)
3.想提前知道抑制生命冲动会发生什么事的患者
4.对旅行改变人生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患者
5.需要一些“过来人”指点迷茫的年轻患者
6.想知道如何实现白日梦的患者


正文
「海·阅读」
伍尔夫说,女性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但在室内憋得太久的小鸟,总会向往外面的广阔天地。去海边看书,海浪打在双膝上,冲出破碎梦幻的泡沫,沙子摩擦在脚底,犹如大自然在给身体去角质一般......
大海让人平静下来,即便它自己本身不是平静的。慢慢地,我的身体会把自己调整到和大海一样的波动频率;慢慢地,大海抚平了一切毛躁,除了我的头发,还有我的心;慢慢地,我像一颗糖,就要融化在蓝色的海水里,我感觉那海浪搅拌着我,最后只剩下了无边无际的充盈和平静,还有风声、浪花声、书里作者讲述故事的中年嗓音......

周末不累的秘诀是让心灵与自己独处,活在大自然里,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在自己喜欢的艺术里,活在与作者的一场私密心灵对话之中,是这孤独的美丽,滋养着我们,让更多爱与和平、真挚与希望从我们的心底溢出,流向我们爱的人。
「看书的女孩」
2020年上半年,到6月份,我看完了128本书。每一本书都是一场我和作者的约谈。我约见了128位不同国籍的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心理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女权运动领袖......在一场一场漫长的谈话之后,我开始剔除掉生活里多余的渣滓,所谓多余的渣滓就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剩下的几个剔除不掉的元素就是我的核心(构成每个人的核心不同),也就是我。这四个元素分别是:写作,自然,阅读,艺术。在明确找到这四个元素之前,我的生活状态是一切都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一切都可有可无,包括亲情和睡眠。今年,来地球的第27年,在漫长的自我探索之后,我终于能说我找到了自我的本质,所以的一切都变得有意义起来,亲情、爱情还有我讨厌的人际关系。

看书的女孩会陪着大家一本一本地看书,好好活下去。
「我与约翰·斯坦贝克」
怎样找到这本书的呢?有段时间疯狂研究读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想要知道那些人为什么伟大,不仅仅是对作者的获奖大部头感兴趣,更是对获奖作家的生平事迹有了兴趣。我记得是在搜索另外一部诺贝尔奖作品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打开《横越美国》的首页,第一段话,已经描述了一个让我感同身受的普遍现象。那段话,让我决定阅读完这本书:



我知道,斯坦贝克形容的感受不仅仅是60年代的人的感受,也不仅仅是美国人的感受,更不仅仅是一个中年大叔的感受。它是这个世界上任意角落无时不刻都在被感受的感受。

1960年,斯坦贝克在58岁横越美国时,已经是闻名美国的大作家了,不过还要2年以后,他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个时候,网站和社交媒体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因此没有人在其旅行的过程中将其认出。那个时候,斯塔贝克“穿梭在州际公路和乡间小路上,与卡车司机和老朋友一起用餐,拜访各大都市和壮丽的原野,自由自在地与路上的陌生人闲聊。他以幽默而略带疑虑的眼光观察美国和美国人,他看到的是一个孤寂、物产丰富,但充满单一看法的个人的国度。”那个时候,距离“嬉皮士运动”的爆发还有个几年。或许,人们的欲望和新鲜活力正隐藏在斯塔贝克看到的这种单调的寂寥之中。

他在书中反复提到,自己横越美国的旅行除了满足从儿时起的“到其他地方去”的冲动,还有“学习、了解美国是什么,去发现美国”。他说:“我已经25年没有感觉过这个国家了。简言之,我一直都在写些其实我并不了解的东西,我觉得这对一个所谓作家来说,简直就是罪恶。”这激励了我自己重新环游中国的想法。其实没有几个美国人像斯坦贝克一样环游过美国,也没有多少中国人踏遍过中国的海角天涯。我很早以前就有环游祖国的想法,只不过这个“环游祖国”的想法一直排在了其他国家之后。这和斯坦贝克的自我发现之旅异常相似。我翻遍了他的履历,发现他也是先踏足欧洲和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最后才是发现自己的祖国——美国。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身份认同的过程。苏格拉底说:“人,认识你自己。”那人如何才能认识我们自己呢?首先,我们通过认识他者,来识别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之后,我们重新通过直接认识自己,来确定自己是什么。这个过程就好像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一个地更换工作或者行业,每一次更换,都是在明确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慢慢地慢慢地,才能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是什么。我在环游祖国大陆之前,也就是18岁以前,长期只呆于四川盆地,18岁以后,我在澳门生活了四年,在中国台湾,泰国曼谷,日本继续生活和学习。2015年毕业旅行的时候,我一个人去了韩国,又回了一次台湾,后来从上海一路坐火车边走边停经过景德镇、黄山等那些小时候对我重要的中华文化地标,整个旅行长达50天。我也只能说,对内,我了解了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珠江流域,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对于北方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我依然感到陌生(后来去北京居住了1年,开始慢慢接触到了大量北方人)。当然,在去北方之前,在南方大量地区的生活经验就告诉我:没有一个中国人,能代表一群中国人。我记得在澳门上学的时候,英语课上老师说到了:中国的春卷要油炸,越南的春卷不油炸。我当时就举手说自己来自四川,我们那儿的春卷也不油炸。老师就纠正了自己,说“广东的春卷要油炸...”。我以前经常在跟外国友人解释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的时候说:中国人用碗盛饭盛菜,用碟子盛不要的骨头和残余;而西方人用碟子盛菜。但我接触到北方人以后,发现只是南方人用碗盛饭,北方小伙伴和西方人一样用碟子盛食物,用碗装骨头和不要的东西。甚至有些北方小伙伴和西方人一样不吃米饭,只吃小麦制品(面,面包...)!这些都让我对内,刷新着对于“中国人”的身份理解和认同。我对少数民族感兴趣,始于载云南居住的那一年,我交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朋友(白族、傣族、藏族、彝族....),在那以前,我的世界里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少数民族的小伙伴的,也就是说我一直在跟汉人玩,后来发现每交一个少数民族的朋友,就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现在我和贝贝也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读者,他们在我们的书《两个人和全世界》上面标拼音,学习汉语,经常给我们看他们在我们的书页上,做的笔记,这些也刷新着我的世界观。对外,在去欧洲之前,我已经去了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从东亚的日本,韩国,港澳台特别行政区,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这些东西,只是让我的身份构建一圈一圈变大,从四川人、中国人、亚洲人到地球人。这些差异的构建是来源于旅行和在别处生活。其实了解得关于自己的国家越多,特别是到过的这个国家的土地越多,关于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构建得越有实地基础,那些包容和热爱变成了实打实的东西,而不是没有空空的口号。


但阅读,给我带来了与旅行完全不同的视角。旅行的视角集中在差异性,我们在到异地的时候,首先进入眼帘的,一定是这个地方与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的方面。我们不断地知道,城市建筑和我们的不同,饮食和我们的不同,人们的打扮和我们的不同......而阅读带给我的视角是人类的共性。在进入不同的书本中,我一次一次地感受到,这和我想的一样,我此刻也有这样的情感,我完全理解此时此刻他在说什么...不论这本书的作者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因此,如果说旅行和阅读是两种认识世界的学习方法,那么这两种方法一定要结合起来,因为每一种学习方法都会有瓶颈期,这是因为一种方法,基本上就是一种固定视角,而我们需要使用不同视角来不停观看同一件事物,否则,我们看到的世界,以及看到的自己都是极其主观和不完整的。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在旅行中曾经感到过巨大的苦恼。我在大学的那几年独自一个人连续在不同的去生活,留学,当背包客旅行。我感到虽然我一直在去不同的地方,但我一直在重复我的行为模式,去不同地方的新鲜感已经被我对自己行为模式的厌倦淹没了。我不停地重复自我和厌倦自我,最终陷入了巨大的空虚和抑郁之中。后来我在旅行中添加进了感兴趣的“课题”,也就是我和贝贝鼓励大家去的“课题式旅行”,在每一场旅行中结合进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视角。比如,我和她合写的书籍《两个人和全世界》记录的是我们24岁的时候从马来西亚到印度尼西亚的“课题式旅行”,那时候,我们对人类学极为感兴趣,便使用沙发客旅行的方式进入到了不同人的家,看到了人类的1000种生活方式,1000种活法。这对于年轻的我们冲击力无比之大,它给了我们更多的生活可能性与选择性,因为在做选择之前,你首先得知道有哪些选择,你知道和了解的选项越多,自由度就越高,即便没有已经存在的选项,也能够有信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选项”。而第二年我们的旅行,一起去了欧洲,一路上站在不同的城市,收集了来自世界的100个吻印。这次旅行的课题,更加偏向艺术性,那是一个随机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呈现和保留。

除此之外,在阅读斯坦贝克的《横越美国》时,我还有很多与他的共鸣。比如说“原来是真的!”这样的感叹。我们认知范围里的童话和魔幻原来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就是现实。我和贝贝在2018年旅行欧洲的时候,一直在感叹:“原来是真实存在的!”。
「来自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旅行干货」
那当然,不是一般的干货!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开房车旅行干货的东西(毕竟我有这个旅行计划)。比如斯坦贝克说,有的人在大原野开车的时候,会在车上播放母鹿的叫声(当然是老司机提前录好),这样就能吸引一群公鹿跟着车一起跑。还有人录别的动物的叫声,我觉得挺有趣的,决定有机会也试一下~还有如何修房车,放置物品等等。
「关于中年危机」
我不能确切的说这本书的由来是否产生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中年危机,我想多多少少有一点吧,我也不能说这本书是否就给出了中年危机一个解决方案,不过确实书中这位男性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男人第二次童年,以及作为男性生活这么多年的生活体验感。对于年轻男性读者来说,这给自己的未来多少有点预告或者预防的作用;对于和作者相似年纪的男性读者来说,说不定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灵感。对于女性读者来说,这是倾听男性心声的一次好时机,在旅行中,在沿途变化的风景里,不以让人讨厌的说教的语气,也不以”指点江山”的“自信”姿态,没有男性说教,只有令人舒服的真挚坦白......

「关于看待世界的视角」
看完斯坦贝克的《横越美国》,我更加体会到了每个人看世界的滤镜是不一样的,严格来说,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人眼里的世界——那就是70亿个世界。我们目前看待事物的视角,是由我们的以前的经历和记忆来决定的。旅行就是一个漫长的回忆提醒历程,看到这个想起那个,看到那个想起这个...这就是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整理在旅行的当下之中。斯坦贝克不断地在旅行中重复自己以往的视角经历,用过去的经验来加强对于现在的理解,其实是对又是不对的,但绝对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关于人类共性」
1960年的人们和2020年的人们,相隔60年,没有变的是人们的渴望,人类那种“自我放逐”的渴望和冲动,只不过,有的冲动被释放了,有的冲动被压抑了。原来我们所有人都想离开原地,我们不在乎去哪里,只要不是“这里”,不是此时此刻肉身所在的那个时空刻度。我们渴望逃,渴望心灵的意识扩张,渴望无牵无挂的自由。然后,等我们过上那种无牵无挂在路上的生活时,我们就会想家,我们就会怀念过去的那些牵绊。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牵绊”的关系呢?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我是看书的女孩也是写书的女孩悄悄,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悄悄的日记本!我的旅行故事写在了《两个人和全世界》这本书里!
第二本书是.......
本文作者悄悄,@悄悄的日记本/照片摄影@大大大大大大状,版权归作者、摄影师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不得私自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