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年轻人找工作前必须认清的一件事:解决了内心冲突,做什么都是对的
跑男里有一集叫“人生选择”,从外貌、学业到事业、家庭,成员们通过一个个的游戏,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到最后,有的人辛苦半辈子,但儿女成才;有的人事业有成,婚姻不幸;有的人平庸一生,家庭和谐……但是,PD说这些都是外界的评判标准,他们需要自己评判这些选择带来的人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的。 “自我幸福感“这个命题被说了太多次,但实践起来却几乎成为了一个伪命题。Z世代的我们对个人追求越来越强,但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却毫无变化。公务员、大厂、国企、高薪、房子、车子等等这些就像一把尺子,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即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这些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但是在做选择的时候,这把尺子却总会悄悄冒出头来。 比如,我观察到我的一些朋友们在找工作时,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但他们有一个共通状态是,既想要跟随自己的内心所求,但又会衡量自己喜欢的内容是否符合这把尺子的标准。即使并不喜欢,但是银行、国企、公务员等这些工作,仍然在他们的考量之中。

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我们对抗的是社会对个体长久规训的那把尺子、周围的声音以及“成名要趁早”几个大字。有人说:“信息时代让社会变得扁平化,让人产生幻觉:貌似触手可及的东西越来越多,然而同层向上的竞争和攀比也相应增加几个数量级。抬头一看皆是利诱幻象,扭头环顾全都虎视眈眈。这让很多人一辈子深陷求不得的竞争中,即是焦虑的来源。”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社畜还是贵妇都喜欢转发锦鲤,大家各有各的焦虑,各有各的求不得。现世里不是只有娱乐圈才叫名利场,人活着就身处名利场。

其实,不仅是刚毕业的人会在世俗标准和内心渴望中来回拉扯、焦虑,就算已经有好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也同样会在两者间焦虑、徘徊。比如我自己,工作已经三年了,可以说已经迈过了“职场新人”的阶段,但依然会有这种辗转反侧的时刻,只要稍微走了一点岔路就开始害怕选错,而越害怕就越只能看到那把标准的尺子,忽略真正的需求。 当我跟我的职涯咨询师沟通这些困境的时候,发现抛开外界干扰,其实我潜意识里早就明白什么对我现在而言是更重要的事,只是一时之间无法解决那把尺子在我内心造成的冲突。解决了这个冲突,我做什么都是对的。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之前接触了不少职涯规划师和项目。我发现当他们面对客户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找到优势。因为只有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才能明白目标和未来在哪里,不然24岁没有搞清楚的事,30岁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对于Z世代的我们来说,或许内心并不是不渴望“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是一定要成为公务员之类,而是找到稳定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但需要认清一件事,就是这种“能力“和”未来“一定不可能在20多岁刚毕业的时候就能找到。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在20多岁刚毕业的时候,就能做成什么厉害的事。成为leader,或是找到自己的事业,或是做出一番成绩,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达成。

我意识到这件事,是因为我发现不管是认识的人也好,还是我一直关注的博主也好,都是不断辗转腾挪,积累了大量经验后,从26岁左右才开始崭露头角,渐渐找到真正的事业所在。 从22岁大学毕业到30岁,只有短短8年,与其给自己设限在30岁前出人头地,不如告诉自己成年人的人生从30岁开始。 如果把一生看做一天,30岁之前这段时间不过是清晨4点的时光,天光未亮,万物尚在沉睡中。一时走错了路也别着急,因为还有一个白天+一个晚上的时间,只要我们不给自己设限,人生高光时刻总会到来。 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里一位高级合伙人,他30岁才从头开始学法律,考律师证;就像我一位朋友,一年前他选择了那把尺子,现在他发现不适合后,果断辞职转行;就像《跑男》游戏里一样,一开始在人生阶梯上站到最高的人,到最后却不一定还是站得最高的人,但只要自己内心是幸福的,就是最“成功”的人生。

木心先生说“会当身由己,婉转入江湖”,我很喜欢它的另外个解释:识得局限,尝得苦难,还能婉转入江湖。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通透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