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读书笔记
A Huger Artist
圣人还是艺术家,这两个身份很难想象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把修行当作一种“行为艺术”,这是禁欲主义的降格讽刺,还是对艺术这个概念的扩展和升华?似乎必须选择一条路解释,又似乎哪种解释都说不通。
卡夫卡的小说《一个饥饿艺术家》正是讲了一个以禁食为艺术的人。饥饿艺术家(他的名字一直没有出现)在笼子里展示自己的禁食,他的展示活动最初比较受欢迎,还有经理人负责组织。来来往往的路人会路过笼子看他,笼子旁摆着记录他已经禁食了几天的牌子,还站着守卫,以让他的禁食显得更加真实。事实上,他的确非常严格地禁食,而且无时无刻不想向观赏者证明自己的决心和信念。可不管怎样,人们总是觉得他会偷偷吃点东西,总会觉得禁食只是个噱头。等到第40天的时候,经理人就会把他放出来,因为40天是保持大家新鲜感的最佳时期。没有一次他是自愿从笼子里出来的,他非常苦恼,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让他再继续禁食,他一定可以禁食更久,一定可以打破自己的记录。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禁食的兴趣越来越少了,没有人愿意为他的“艺术”买单了。饥饿艺术家只好加入了马戏团,他依旧在笼子里表演禁食,他的笼子和动物们放在一起,关心他的表演的人依旧很少。最初还每天有人帮他记录他的禁食天数,后来这个数字常常好几天保持不变,终于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禁食了几天,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路过这个笼子时问道这笼子是否有用,摆在这里浪费了,才有人发现窝在稻草堆中的饥饿艺术家,他还在禁食。看守问他:“你究竟要饿到什么时候?”饥饿艺术家回答:“请原谅我,我不得不饿下去。我没有找到我喜欢的食物,但凡我找到了,我会像你们所有人一样把自己塞饱。”这是饥饿艺术家最后的话,他死后他的笼子里住进一只年轻的豹子,豹子十分受欢迎,人们又开始聚集在笼子外面观看了。
人们总是试图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寻找某种象征意义。这部小说一直以来被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饥饿艺术家代表着谁。一些人认为这部小说描绘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危机,包括孤独、离群索居、不被理解和欣赏、贫穷(字面意义上的“挨饿”)。这些人关注的是饥饿艺术家的“艺术家”身份。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个小说不是写艺术家,而是写“苦行者”the ascetic,他们提出,在卡夫卡的小说中,食物象征物质主义,挨饿是对物质世界的对抗,《变形记》中的Gregor同样通过“不吃东西”来对抗这个世界。
我认为,挨饿者和艺术家是小说主人公的双重身份,小说题目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卡夫卡通过小说探讨的不是“禁欲主义”或“做艺术”任何单独的一方面,而恰恰是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一般来说,禁欲主义是向内的,即为自己,而不意在将自己的苦行展示出来,获得观众的认可。而艺术则从来都是需要观赏者的,即便艺术家再标新立异,再抽象迷离,创作总是预设了观众,作品总具有对话性。禁欲主义是decadence,是否定的力量,是忍受;而艺术是vitality ,是肯定的力量,是表达。饥饿艺术家一方面真心实意地挨饿,不搞诡计不偷懒,是真正的苦行者;另一方面他必须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寻求他人理解,寻求不断证明自己,是“行为艺术家”的先驱。这表现了人身上具有的两股力量的对抗,一面下沉,一面上升。
小说的结尾并未给出这两股力量的对抗结果。像所有的卡夫卡小说一样,它永远是一个谜。一方面,饥饿艺术家成功地以死殉道,如他所愿,没有人在40天的时候要求他出来,他饿死的同时他的修行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他却从未获得理解,他的笼子后来被一只生机勃勃的豹子继承,和他的死气沉沉形成鲜明对比,而这只豹子明显比他受欢迎得多。殉道是殉道者之幸,而旁观的人们却选择了生机和生命。饥饿艺术家的痛苦是没有人在意他的痛苦,他想要展示的是作为修行的禁食,是自己真实的内心,而人们只关心作为艺术(大众娱乐)的禁食,不关心他的信念,想当然地认为只是噱头。这部小说似乎暗示着,禁欲主义也有表演成分在,艺术也有内心的深刻的内容。卡夫卡正是展示了这样的奇观,苦行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被打碎,等级消失,人的内在和外在互相融合和撕扯。
不要忘了,卡夫卡本人也是个艺术家,他的艺术也是既向内又向外的艺术,他也感受着痛苦的撕扯,这又给小说增加了一层文本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