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皖南行,看遍黄山寂寞,感受烟雨宏村
享受自然,享受悠闲,享受快乐,真正的快乐。
写在前面:
皖南之行,从9月15号的黄山开始,到17号的宏村结束。已经过去半月有余,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值得回味。因为下雨,到黄山只觉得看了个寂寞,在宏村却有另一番感受。
1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把提前定计划、做攻略的旅行看作是“虚假旅行”。也想有真正的随性的旅行,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允许。比如说,不提前预约订票,黄山就不让进。即便提前做了计划,也充满变数。原本我想在山顶宿营,但是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不允许搭帐篷。
兜兜转转,我订到了山顶白鹅山庄的床位房,因为想看日出。虽然挤点儿,好歹晚上有得住。无奈天气不好,雨越下越大,只好临时改变计划,当天就下山了。也是因为天气原因,西海大峡谷临时关闭,少了重要的一个景点可看。不过其实也不重要,因为几乎没有景点可以看清,或者说,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景点。全程都在云里雾里,看了个寂寞。
看到的大多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仿佛走过这条小路,就能从人界进入仙界。我不是来看风景的,我是来渡劫的。
而渡劫之路,只有开始的几步是清楚的。

选择从云谷寺方向上山,最后证明未必是个正确的选择,但这是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了。

不以徒步为目的,所以坐缆车上山。提前买好“三联票”(景区门票+进山巴士车票+索道票),一路刷身份证过关。上山的时候,只是下了一点小雨。透过车窗,感受外面的景致。

下山也坐缆车,雨一会儿歇,一会儿又接着下,断断续续,没完没了。


说是下山,其实更辛苦。去光明顶的路上,全是上行台阶,走得气喘吁吁。鳌鱼洞后面的“百步云梯”,我更要扶着锁链才敢爬,头脑里不停闪出三个字:“给爷爬!”
如果说黄山有什么是必打卡的,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迎客松”。但是因为下雨,看得并不清楚,只好自我安慰:朦胧产生美。

从“前山”下,不算玉屏楼,迎客松应该是最后一个景点了。但如果选择从“前山”上,那就是第一个。方向相反,有人下坡,有人就在上坡,一样都要吃苦头。

下山途中遇到两样动物,一虚一实。“虚”的是海豚,“实”的是我的兄弟——猴子。


多么忧伤的表情,手上的黄瓜都不香了。不过为什么是黄瓜?
一路烟雨,风景很难看清,但是途中几抹靓丽的颜色,还是吸引住了我的眼睛。



著名的景点都没有看清,日出也没有看到,因为临时退宿还被扣了房费,那这趟还有意义吗?有。
15号天气不好,是出发前就知道的,但我没得走回头路,因为15号是生日。选在这天爬黄山,不只是为了要命的仪式感,更想站得高一点,告诉自己,要看得远一点。
只是我没想到,天气的影响这么大。如果想饱览黄山胜景,一定要选好天气,这是最重要的攻略。
2
黄山之行提前结束,宏村之行就提前开启了。

从黄山脚下拼车,到达时已是傍晚,加上落雨,南湖看不到多少游人,显得很安静。

办好入住后,站在旅馆的楼上,往外望去,黛瓦、马头墙,和远处若隐若现的青山相得益彰。

雨下了一整晚。第二天一早,我就感受到宏村特别的叫醒方式——云烟。

站在昨天同样的位置上望去,远处的山更清晰了,更绿了,还有缭绕无垠的云烟。

从旅馆去外面,要经过一片花海。雨中开放的百日草,总觉得肩负着什么重要的使命,就像在路边和湖边,冒雨画画的同学们。


她正在画的,就是宏村最有名的风景:南湖和南湖书院。



此刻我站在桥上看风景,不知道是否有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

这朵荷花,虽然被荷叶遮住了一点光彩,但你看,它依然开得很好,还结了莲子。

再往前走,我捕捉到了最美好的一个镜头。人在画中走,是不是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画面?
除了南湖,月沼是宏村另一个要看的地方。在去月沼的路上,途径一条狭长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雨巷诗人戴望舒曾经希望逢着一个丁香花般的姑娘。但了解戴望舒情感经历的人知道,他所逢着的那个姑娘,并不哀怨。

月沼得名于它的外形,像是一轮半月,但要从空中才能看到全貌。据说月沼的开拓者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女性,后来这位夫人自然而然就进了汪氏祠堂。
汪氏是当地的望族,我突然想到,家乡有位名人叫汪应辰,是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会不会也和这里的汪氏家族有关联?

家有天井一方,世世代代兴旺。古代建筑中的天井,同时起着采光、通风、排水和调节气温的作用。“二字箴言维勤维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这是汪氏一族所秉持的家训。

而承志堂外,有位路人正斜坐在月沼边,感受着飘落的雨滴打在脸上。
雨水能否冲刷掉内心的虚妄和浮躁呢?未可知。
宏村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慢慢悠悠,一上午也能看完。本想下午去西递,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在宏村多留一晚。这样就要再找去处,最后安排去了碧山。
3
碧山是宏村旁边的一个村镇,因为有点偏,往返有些不方便。也正因为去的人少,所以要比宏村更加静谧。

去碧山,最初是为了找这家书店。
书店开在一座古宅里,可以称之为“先锋书店碧山分店”。取名“书局”,似乎逼格就高了一级。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头——乡村图书馆改造计划。不过在我看来,这个计划并不成功。去店里的人,大多是像我这样从城里来的;去店里的目的,除了闲逛,就是拍照、盖章,偶尔有人会带走一两本书;而书店里的书,和其他书店卖的并没有差别,只在二楼多了一个旧书的区域。所以,它大概只是改造了一所房子吧。如果从这个方面讲,那它是成功的。



来时给司机加了一点钱,请他在那里等一会儿,再又带我回宏村。反倒是回去的路,让我觉得碧山值得来。


车一路开,我一路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描写的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地方?
从碧山回到旅馆之后,就没有再出门了。坐在屋里,吃着外卖,望着缥缈的云烟,听着飘落的雨声,直到第二天中午去黄山北站,开始下一段旅程。

写在后面:
人们总觉得,住在乡下比住在城市里更快乐,那是因为城市里一律灰色的墙壁太过单调,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各种感觉都因为麻木而消失了。这趟皖南之行,原本做了计划,却没有按着计划走。一路带了相机,一路没开相机。这趟旅行,也不为开阔心胸。如果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心胸,那只需要在闲暇的日子里,让自己的心胸放一天假,休息一下就好了。
我只是想享受自然,享受悠闲,享受快乐,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