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大事——《往生论注跋》
《往生论注跋》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这是印光大师为《往生论注》作的序。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我们生死怎么来的?是一念无明投胎,生命一开始靠母亲脐带的血供养,后面靠母乳养育,后来靠饭菜生长发育维持。最后老了死了,这个身体又还给大地。我们所得到的所有一切,不要说是金钱、名利,连一颗微尘都带不走。你这颗心会带走,你造的业可带走,你的色身完全留下,所以明白生死大事,就是说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我们很多人说,学佛是小事情,赚钱、养孩子才是大事情。但是印光大师跟我们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他告诉我们,人生的大事是生死。生死是大事情,生下来一定要死,所以这是大事情。人生如果不重视这个大事情,你一定会执着小事情,执着小事情一定会造业。为了小事情小利益拼命生气,到最后都变成你的罪证。我们下一辈子的罪证。我们这辈子造的业,就是下一辈子的罪证。为什么有些人下辈子堕落到地狱去了,有些到饿鬼去了,有些到畜生道去了,为什么有些人生到贫困家庭,都是我们今生的罪业导致下一辈子受果报。下辈子所受的果报就是今生造。今生受的果报是前世造的。所以这叫做因果。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这个大事是什么?就是生死的病、轮回的病。
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我们有生死的病,必定要吃药。用什么药?就是净土这个药。了生脱死靠净土法门这个药,净土法门称为无上妙法。实际上净土法门是摄一切法门,所以不要把它变成跟其它一切法门对立起来,其它一切法门都是朋友,都是互相庄严,都是兄弟姐妹,是一个家庭。这样看就好了,法门就无诤了。如果以为净土法门好,其它法门不好,就变成毁谤其它法了。
一代时教,浩若渊海。一代时教,是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法,这叫一代。时教呢,时就是时间。我们分为五个时期。释迦摩尼佛讲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时。教呢,他讲了八种教,叫五时八教。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法分五个时期,八种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即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这是佛讲的教法。浩若渊海,浩是广,渊就是深,既广又深。佛讲法非常广,从来没有限量,叫无限量,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佛讲不了的法,所以他智慧广大。深就像渊海,渊就是深的意思。因为佛有高度的智慧,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理解佛的那种深度,就是因为我们智慧很肤浅。我们看问题太表面了,佛呢,把我们心识里面的宝藏、智慧打开以后,这个智慧就像大海一样,又深又广,非常不可思议,这是一般人所无法通达的。
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到达极处,到达最高点,最胜处,无上了义,就是圆满,这叫究竟。究竟就是已经没有更加高的法了。普度众生是本怀。佛度化众生的本怀就在这五时八教里面,全部都已经具备了。普度众生的本怀,只是一个净土法门。唯净土一法而已,这里我们要理解成净土是可以摄一切法,所以一切法都是净土法,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是以戒律摄一切法,一切法唯有戒律而已。就是说一切法都是戒。如果讲定的话,一切法都是定,如果讲慧,一切法都是慧,如果讲解脱,一切法都是解脱。是用一法摄一切法,我们要这样领会。因为这个法是要圆融领会。
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以下凡信愿念佛的人,即可带业往生。假如是上圣(一些像阿罗汉、菩萨等圣人)肯回向的话,他们就可以快速地成佛。
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我们仰仗佛慈悲的力量,跟仰仗自己的力量相比,两者的难易程度、成就早晚有天壤之别。就是说,净土宗靠他力,不是仅仅靠自力。靠他力就是靠佛的力量,靠佛慈悲的力量,这是靠他力。而净土宗,是靠佛力的慈悲,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够,只有靠佛力,这样就更容易。但净土法门也不仅仅是靠佛力,因为信愿念佛本身也要靠自力,所以说我们一方面要靠佛力,一方面也要靠自力。这两者即是不可缺的。虽然在法门上说要靠他力,但实际上同时要靠自力。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这是讲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他造的论很多,像小乘,还有大乘,这些论非常多。宏阐佛乘,把佛的一乘道讲清楚。
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
又以无量寿经作了愿生偈论,五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和回向门。这是五门修法。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以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这样的话,可以保证我们一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具体讲就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个法门。礼拜门就是我们身体,叫身业要礼拜,要往生净土,身体要礼拜。赞叹门就是口业要赞叹,嘴巴要修行。身体要修行,嘴巴也要修行,嘴巴修行用赞叹法。作愿门就是自己要发愿,你的意一定要作愿。你不能说我要往生就往生了。往生的话,就要作愿。如果你不发愿,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第四是观察门,像我们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要修观的,就是还要观察。第五是回向门,我们功德要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修行修了一大堆,最后功德一定做一个要回向。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观察门就是修止观的方面。我们要通过观想,因为极乐世界你没有看过,所以你不观察的话,你就不知道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心里面没有一个底,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极乐世界有几个办法。一个是通过文字,一个是自己去看,经典是怎么描述极乐世界的样子,要通过文字去想。第二个呢,通过极乐世界的画像,就可以看到极乐世界的样子。
极乐世界总共有十七种庄严,这是世亲菩萨为我们概括总结了极乐世界的庄严相。他说,如来法理,菩萨功德,这是佛的法的力量,就是佛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以后示现出来的力量,所以叫做佛力。菩萨功德是什么意思?功德是智慧通过具体的实相的修持所积累的,这叫功德。我们说菩萨的功德怎么显现出来?就是要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在具体做事的时候,他会把功德显现出来,比如说菩萨布施,为什么叫积功累德,在在处处行菩萨道。什么叫在在处处呢?就是在一切地方,你遇到蚂蚁去救度蚂蚁;遇到什么动物,就救度某一个动物;遇到某个人需要帮助,就去帮助。然后你这些功德,一年两年,十年百年,一时两世,十世百世,千世万世……菩萨的功德是这么积累起来的。除了你的智慧,还要积功累德,后面才有庄严,所以说佛的力量,佛的究竟智慧的力量,还有菩萨的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见就是看到。我们到法会里面,法会是道场,比如说我们来到法会,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现在就是往生法会。讲往生论,就是往生法会。这个往生不是要我们去死,是要我们去生。生到哪里去呢?生到好的地方去。是要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去。因为极乐世界是庄严,所以我们要往生。凡是见到的,在这个法会中见到的,比如说见到听众,见到说法者,见到佛菩萨——我们见到这些佛像,都是佛菩萨。见到这些,都是我们法会里面所见的,还有法会里面所闻的,我们耳根所听到的,这都是所闻的,这些见到的、闻到的,我们都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是往生法会。
我们这个往生法会实际上是有一念往生,还有来生往生,来生往生就是这一生的报身结束以后去往生。一念往生就是我们现在当下发愿的一刹那,就是往生的一刹那,这是一念往生。这个往生不是等报尽了才想起往生,往生就是一念当下,就直接跟西方极乐世界通了。我们现在为什么有障碍,你现在感觉跟极乐世界通了吗?没有。因为我们现在有障碍,障碍就来自我们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让我们依恋这个娑婆世界,依依不舍,爱这个娑婆。爱是什么?就是喜欢。喜欢娑婆世界一草一木,喜欢在这个娑婆世界打拼的钱财、房子、积累的眷属。这一生一世积累的眷属,放不下舍不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爱这个娑婆,同时抓住不放。不光心里面爱,实际行为里面牢牢抓住,舍不得放不下,这就是爱取。
取了以后就有,就在内心里面纠结了一大堆业,这就是有。有就会成就未来的生,未来的生就不是到极乐世界去了,又来到娑婆世界了。我们现在不学净土往生论的人,都是叫做娑婆往生论。你往生的不是极乐世界,你是娑婆往生论,不是极乐往生论。我们现在学的往生论是极乐往生论,我们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去,这是叫净土往生论,不是娑婆往生论。
娑婆往生是苦的,我们不要去的地方。这个地方要做一个观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民国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昙鸾法师的注解非常详细。一方面直接把弥陀的誓愿,以及世亲菩萨的衷怀,彻底圆融完整地彰显表达出来。如果昙鸾法师没有了解佛的密意,具无碍辩,(四无碍辩,有乐说无碍辩,词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怎么能做到 这一切呢?这净土法门,是一切诸法的归趣,它要融摄一切法。因而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为修证到等觉位的善财童子,尚须宣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 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 等觉、 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证是指证得果位,齐是指果位相等。)那么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等,这些菩萨祖师,自行化他,同归净土,是有由来了。知道了这些,假如说还有人执着自力,不肯仗佛力的,就应该幡然醒悟了。我们一定要发愿在这一生就能离开娑婆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跟观音、大势至这些等觉菩萨、诸上善人,聚会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亲自教导、熏陶,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惑破掉,那就可以证到无生法忍。这三惑,见思惑破掉,分段生死可以了。无明惑破掉以后,变易生死里面的两种生死就可以了。可以生到常寂光净土。之后,我们这个智慧到圆满的境界就成菩提。我(印光大师谦词)的话不足以让大家相信。 你们可以跟普贤菩萨对质一下,这样就不会有怀疑了。
蕅益大师所选净土十要,实为净宗最要之妙典。成时大师欲为广布,特节略之,致使有文义隐晦,稍拂初机之处。因搜罗原本,特为排印,仍作四册。以卷有薄者,遂取古德宏扬净土之要文附之。如帝网珠,互相辉映,诚为净宗一大快事。窃以天亲菩萨往生论,净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请于东瀛,刻以流通。因论注相联,初机殊难分判。乃逐段标出,令徐蔚如居士刻于北京。今拟将此书,并莲华世界诗,合作一册,以作净土十要之附本,冀与十要并传于世。庶可熢㶿火宅,常被焚烧之同伦,知此宅之外,原有最极清净安隐之家乡。从兹当仁不让,贾勇先登,同出五浊,同登九品,同预莲池海会,同侍无量寿佛,以渐证夫无生法忍,与无上菩提。得以上不辜于佛化,下不负于己灵,方可名为真大丈夫也已。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季春,释印光识。
蕅益大师所选编的净土十要,实为净宗最要之妙典。(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多次赞叹这本书。另,灵峰藕益大师云:读十要者,请以要解为主,以余九为伴(即《阿弥陀经要解》);印祖亦云——弥陀要解,为注解之冠。可见一斑。)蕅益大师为了广为流通,特别作了节略,致使有文义隐晦,稍拂初机之处。因搜罗原本,特为排印,仍作四册。因为卷有薄者,于是就把古德宏扬净土之要文附之。如帝网珠,互相辉映,诚为净宗一大快事。印光大师认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是净宗之要典,世罕流通。昙鸾法师作的注,文字畅达而义理深邃,确实足以开人正智,起人正信,是净业学人之大导师。可惜中国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到日本去把这个论注请回,刻印流通。因论注相联,初学之人殊难分判。于是逐段标出,让徐蔚如居士刻于北京。今拟将此书,并莲华世界诗,合作一册,以作净土十要之附本,希望与十要并传于世。差不多可以蓬勃火宅,常被焚烧之同伦,知此宅之外,原有最极清净安隐之家乡。从兹当仁不让,贾勇先登,同出五浊,同登九品,同预莲池海会,同侍无量寿佛,以渐证夫无生法忍,与无上菩提。得以上不辜于佛化,下不负于己灵,方可名为真大丈夫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