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即是时代的几番迭代——《末代皇帝》观后感
溥仪,一个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的名字。
溥仪,一个已经让人无法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判定的人。
《末代皇帝》,一看其名即是指溥仪。从这里面,我们也能窥探出中国的近现代史。
1909年,也就是溥仪3岁之时,他便被带入皇宫,延续爱新觉罗大清朝的香火,就此锁定一生。这时的他仍未戒奶,自然也不懂眼前发生的事对他意味着什么。他与慈禧相遇,这一幕,就是皇室的传承,是溥仪见证的第一个历史节点。
行将木就的慈溪仍排场依旧、霸气犹存,强硬了一生,最终也是坐在宝座上离世,不愿如世人那般躺床等死。而那时的溥仪?他只懂好奇于眼前的一切,包括严肃的慈溪。他如孩童嬉戏般穿梭于宫殿之中,只觉此行只为前来玩耍。他的嬉闹与肃杀的宫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就是真实的清王朝,尽管用尽一切将自己营造得热闹非凡,却与酝酿着大变革的时代格格不入。
溥仪见证的第二个历史节点,就是他自己的首个登基大典,也将故事(溥仪的生命)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却是溥仪人生唯一的高潮,也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高潮)。登基大典恢弘、盛大,人声鼎沸、万民齐拜,可谓极全朝之力,尽全朝之事,穷全朝之人完成。这就是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但更像尾声来临前的用力一蹬,耗尽所有力气,才换来如此盛况。
1912年,袁世凯称帝,而溥仪则成了紫禁城里的宫主,尽管一切待遇照旧,不受打扰。紫禁城里的侍女、太监、大臣以及皇帝、太妃,依然保持着清宫的发型、旗服、朝服,礼仪、等级;而宫外,百姓已经剪辫,穿西服、西裙。紫禁城的红墙,正巧妙地将北京城隔成了两个世界。红墙内外,人们也不愿互相打扰,还是过着计划的生活。但红墙内或是安详的宫廷生活,但红墙外,却还在进行着民主的变革,流血、牺牲持续进行着。
不过,尽管生活依旧如旧,但溥仪还是拥有了新式的见闻。他拥有外教庄士敦,拥有自行车,拥有枪,拥有很多新兴事物,除了身处“牢笼”现状外,他与新时代的贵族毫无异样。对此,我只能感叹,溥仪还是太可悲了。
1924年,溥仪终于被赶出皇宫,终于在16年后离开了这个他曾经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离开的牢笼。但是他是失落、失意、以及不舍的。他终究还是失去了自己的家,一个可以给他躲避的港湾,也失去了能欺骗自己的保护罩,不得不赤裸裸地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早已不由他主宰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命运。也就是在此刻,清王朝的痕迹也终于被抹干净了。这是溥仪见证的第三个历史节点。
1932年,受到川岛芳子唆摆的溥仪,加上自己的自以为是,成功落入了日本人的圈套,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也被死死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他,在日本人剥下假皮囊后,才认识到自己不过只是傀儡一枚。悲乎哀哉!最可笑的是,在此过程中,他的妻子、他的师傅把所有都看得清清楚楚,却无力劝阻他的蠢行,妻子还被他拖入了这个“卖国贼”的深渊之中,终落得精神分裂至死的下场。
这一段过往,在溥仪看来,只不过是自己一生牢笼生涯里的其中一段。所以他在自己的战犯日记中试图改写这一段过去,也没有意识到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溥仪本性不恶,他只是像一团泥,在不同的时代变成对应的模样。而在战犯监狱,他也成功塑造成为了新中国需要的模样,认识到了“伪满洲国”的耻辱,改造了自己的思想,成功自理,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好同志。
1959年,溥仪终于成为了一名自由人。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园丁,成为了无产阶级人士。
他平淡地过着他的后半生,直到1967年,他因尿毒症而死。而这一年,无产阶级恰巧成为了人们的防身符,因为,这一年正是文革十年浩劫的开端。
随着溥仪的目光,无稽的口号、无稽的样板戏、无稽的批斗一一呈现,而溥仪的眼神满是不解和惊讶。因为被他视为好导师的监狱长也成为了被批斗的一员。而监狱长被批斗的原因,就是“皇帝的走狗”。他无语,也不敢言语。不过于他幸运的是,那群愚蠢的红卫兵们并不知道他们口中的“修正主义分子”“腐败的右派”支持的人即在眼前,溥仪逃过该劫。而最终,溥仪仅仅只因病离开人间,并初葬于八宝山,终葬于皇家陵园。拥有这样的结局,溥仪确是幸运的。
整个时间线条下来,怎能不说溥仪一生就是一部断代史呢?而且还是中国近代史完整的一部断代史。他既成为过罪人,也能全身而退,终葬于皇陵之中,何其传奇的经历!但配上溥仪平庸的智商和情商,又不禁让人失笑。谁能说什么呢?这就是人生,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