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后
第二遍看这本书,有些不一样的体会和感触。看回自己第一次写的书评“他一开始就没有自我了”,以及其他的书评写道“叶藏从一出生似乎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内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不是这样的。 叶藏也曾是个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小男孩,认为天桥是游乐场、地铁的设计别出心裁、床单被罩是装饰品……或许这小部分的童年描述,是整本书最纯洁美好的部分。而这些美好统统都被现实世界中的“世人”打破,曾经被家里的佣人们侵犯、家里吃饭的氛围压抑、世人们人前人后一套……叶藏是个对周围人与事物异常敏感的人,在压抑、虚伪的环境中成长,看着世人们做出一些令他无法理解的行为,那一瞬间我突然能够理解“常有人说我幸福,我却总觉得自己自己有如身陷炼狱,那些说我幸福的人在我看来反而比我幸福许多”。对于有些人而言饥饿是痛苦,但是对于叶藏而言,一家人围桌吃饭也是一种痛苦。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难以感同身受。最近一段时间切实体会到了儿时的成长环境对长大之后的人格能够产生的影响,也就完全理解了叶藏后来“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从“求爱”二字可以看出,小叶藏应该是非常自卑;而从“人类对我这个名叫叶藏的人紧紧合上了信任的外壳”,又可以看出,他对世人是绝望的,没有人对小叶藏表现过关爱、信任。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卑以及绝望,他才会认为自己可能会碍着他人的眼,才会用滑稽来逗乐父亲、佣人、亲戚,即便这些人并不曾给过叶藏任何温暖。在这个角度,我是能够理解叶藏的立场的,其实现实中大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点“讨好型人格”,会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改变自己的外在喜好,以达到社交的目的。可是那些从小缺爱、经历过欺凌的人往往会更加自卑,认为自己不配被爱,更容易习惯性讨好他人,从小就习惯表现得让父母满意、开心,从小就开始带起面具藏起真正的自我。叶藏的内心是阴郁的,他看到的人类是心机的、不负责任的、拐弯抹角的,他对人类极度恐惧,但是又用尽自己的浑身解数去搞笑、去讨好人类,感觉叶藏就像是个被撕裂的人,很寂寞,他找不到他的同类。 青年时期的叶藏开始通过参加非法集会、酗酒、混迹红灯区,通过这种非法、放纵方式,他认为能够消除对于人类的恐惧,并遇到了他的殉情对象。叶藏与恒子之间我感受不到爱情,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共鸣,他们由内而外散发的都是一种“真是寂寞”的气场,两人都失去了活着的想法。不同的是,叶藏自杀失败,却因此入狱。出狱的叶藏本有机会可以重新回到学校回到正轨,却因为父亲的“朋友”比目鱼的虚伪和逢迎又进一步堕落下去。而堕落时期,更清楚地感受到曾以为的与掘木的友谊其实他也并没有体会到真正的滋味。 将叶藏从深渊中暂时解救出来的是是祝子,换句话说,是纯真与信任。然而,叶藏本可以回归平淡的生活,掘木的到来却提醒叶藏,提醒他的过去,提醒他曾是个罪人,提醒他世人不会饶恕他;而同时,祝子因信任被玷污,冲破了叶藏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叶藏的心里,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逃避人世,他恐惧世人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连一粒米掉了都惊慌失措,最终才明白“所谓世人,不就是个人”;可是相比于此,祝子信任被玷污带来的冲击更大,就如内心最后一片纯真被彻底击毁,叶藏开始吸毒,走向彻底的堕落。 看完整本书,确实感觉很悲,但是也看到一句书评“对阴暗面的描写未必就是阴暗的”,现实世界里很多人与事确实如此,确实有人虚伪到让你无法理解、确实有人自卑到自我否认痛苦不已。能够理解叶藏性格的形成,虽然不认可但是却也能够理解他走向堕落。“所谓世人,不就是个人”,很多时候,对于自卑的人而言,常常会把世人的认可看得很重要,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叶藏,他从一开始便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不配为人的孩子,他太过脆弱与敏感,因此他十分重视世人的想法,尽管他并不认可有些人的行为,也还是小心翼翼的顺从着、取悦着。 最后在文末提出“不抵抗是罪吗?”我以为,不抵抗不是罪,但是不抵抗是难以解救自己的,对于经历过的一切事情、所有人类,叶藏都是保持着顺从、取悦的态度,也就导致从未有人能够知道他最真实的一面。世人确实有虚伪、有不负责任、有逢迎,但并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如此,也并非对所有人都如此,如掘木对他的母亲、如最初的纯子对叶藏。叶藏一味的戴着面具确实能够抵挡住一些表面上的伤害,但是如此也抵挡了真心与关爱,酒精、女人、毒药、非法集会从来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一步步“失格”,他的内心从来没有得到过治愈。也就像文中说到的:“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又是还会被幸福所伤。”胆小鬼是很难得到或者留住幸福的。 最后附上:“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