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浅读(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陀曾这样说:在所有的爱和欲望当中,最厉害的莫过于男女色欲,贪恋美色是人最大的欲望,再没有超过它的了。” “幸好人世间只有一种这样强大的欲望啊!假如再有一种欲望和色欲同样强大的话,普天之下的人恐怕就没有能够修道的了。” 【莫甚于】莫过于,没有比它更厉害的。 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放舍金银财宝,放舍荣誉地位,放舍生活享受等等,大体能做到,或者逐渐适应一下就能够做到。但是,放舍色欲很困难,因为它是生理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习性,很难一下子根除。乃至出家修行人也是一样,他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发生实质性的男女行为,但这个欲望还在,今生很难根除。实际上,一旦根除色欲,修行人将很容易得证圣果。或者说,不证到一定的果位,色欲就断不干净。 对于许多菩萨来说呢,为了能够显现在生死轮回当中,他甚至故意留一些“思惑”习气不去断尽,就包括色欲习气在内,这样他才能够投胎到人间来行菩萨道,这叫做“留惑润生”。假如菩萨彻底断尽了欲界的思惑,他就没有办法来人间投胎了。 对于男女色欲,大家应当有一个公正的认识,它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对它既不应当赞美也不应当诋毁。和饮食一样,它是一种无明习气,这种习气障碍解脱,所以需要节制和约束。通常来说,只要你的食欲还在,你的男女色欲就在。因此,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都不应当强求自己迅速断除色欲习气,因为你根本做不到。如果强求的话,因为做不到,你就会退失修行的信心而自暴自弃。 问:那该怎样修行呢? 答:带着色欲习气慢慢修行,在持戒约束它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闻思修和参悟上面,先断除“见惑”,再逐渐断除“思惑”,这是修行解脱之通途。断除见惑则见道(见性),见道时思惑还在,男女色欲之习气属于思惑,应当在见性之后逐渐断除。这才是修行的合理顺序。事实上,如今的人勤奋一生能够见道就难能可贵了,遑论其它。 问:见性的高僧或大居士还有可能破色戒吗? 答:通常不会,特例也有。例如宋代著名的五祖寺师戒禅师,他是五祖寺的住持,当时公认的大彻大悟之禅宗高僧,声望极高,后来破色戒,与一位女居士有染,被他的师兄无意中发现。师戒禅师心怀惭愧,他功夫好,盘坐而逝,后世投胎为大学士苏东坡。他的师兄一看,师弟来生需要人引导,否则有可能不利佛教,于是他也盘坐而逝,后世投胎为佛印禅师,一路引导苏东坡,令其向佛。这可不是编故事,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当代也有一个例子,有一本书叫做《西藏生死书》,写的非常好,我仔细读过,我相信其作者已经见性,否则很多见性后的智慧见地写不清楚。这位作者是在家修行人,一直独身,后来被多位女弟子控告性侵,各方面资料很清楚,基本属实。在他们教派当中,这样的人被尊为成就者,按照彼教派的专业术语来说,他已经初步证悟赤裸觉性。其实就是明心见性,已破见惑,思惑仍在,由于持戒不够自觉,导致色欲习气泛滥,发生劣行。 问:您认为师戒禅师后世投胎为苏东坡是一种堕落吗? 答:当然不是,这是行菩萨道过程当中的正常现象。你可以说师戒禅师习气发作,但正是这种习气的存在,使得菩萨道能够一路持续并发扬光大。和白居易一样,苏东坡对于弘扬佛教的贡献极大,利益了无数众生。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久行菩萨道的菩萨,但他俩都是风流之辈,都比较好色。这其实没什么,如果你仔细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中参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那个故事,你就会明白,当菩萨显现为在家相时,有女伴很正常,这并不妨碍其殊胜的菩萨境界。 问:为何说男女色欲不是恶法,难道它不是一种罪恶吗? 答:假如男女色欲是罪恶,你的父母就是大恶人,而你则是罪恶的产物。 问:为何说男女色欲不是善法,难道它不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吗? 答:假如男女色欲是善法,那些舍弃男女色欲的天神和阿罗汉们反而是不善之辈了。实际上,他们才是更加清净美好的生命形态。 在五乘佛法当中,本章属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出世间共法,主旨在于看破爱欲,尤其是其中的男女色欲,它是最厉害的爱欲。包括男女色欲在内,所有的爱欲都看起来很甜蜜,其实却伴随着巨大的危险。什么危险?请听世尊继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