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
“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我们有亲情和友情的陪伴,同样能够体会到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爱,帮助我们自我完善,人生的路也可以走的很精彩很顺畅。那么,为什么需要伴侣之爱?” 诚然,当我们把生活情感作为一个感性的整体性话题不加以区分地进行体验,多半会陷入自我直观感受的矛盾中,但如果纳入理性的分析范畴,又仿佛这种讨论会平生些许孔隙和水分不足以解释人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而我所言之物可能仅为个人观察经验所局限,既有可质疑以偏概全的想象问题,也存在众多自我启迪的原创成分,众多薄见仅供君一晒。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昨天在自习室看《1917》时,最为有意思的一句话,我想这句话才是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人由生到死本就是一个时空上的旅途而已,区分功禄考取为生活所需抑或人生理想之手段就已困难,何况将一个人延展至与另一人之间的关系,这便更难上加难。人虽非生而自由,但必然生而为独立个体,无论生理上抑或心理上,无论政治上抑或经济上,以个人为结算单位的现代社会无不承认这一点。而当代家庭制度、社会制度所赋予每个人以单独的工作场域与角色,是乃一人在社会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实际上难以抛却这些事实制度性质的人为构建,回归到历史上人类生存的一般场域,即便在兼顾社会与法律层面的“个人状态”下,亲密关系也意味着与亲子关系、友谊关系并列的行为关系一部,是影响人心智发展的重要一程,也是反思现代人际关系的重要维度。 实际在行为关系中最需要厘清的,应当是诸关系之相同与差异,正如同比较法之认识论,只有察觉到一国/人于己之长短所在,才得以界清彼此之间的地位从属,从而获得自己的“身份”。相较于亲子关系、友谊关系,亲密关系尤涉两性层面的认知(社会主流的),因而一种基于性冲动及其抑制的行为机制将贯穿其中——这也是区别前两种关系的重要维度,若舍弃性关系的联结则为一种类友谊,若超越此联结则为一种类亲子关系——但也有时候并非唯一的单选,纵观人类之行为自由意识,主流之外必然存在种种广义的越轨行为。因而,基于性关系在情感上的延展,个人以为至少可以类型化为以下若干优势:(1)切肤之爱,存于体感上的、生理上的需求,而现于身体接触;(2)共鸣之相,存于精神上的互相慰藉,而现于言语、行为上的相互取悦;(3)利益之趋,存于一个工具型的社会角色需要,而现于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而后两者的优势实际是切肤之爱的衍生,否则后两者在其他情感关系中也可以实现。 这种类型化的重点在于切肤之爱如何转化为其他的情感优势,以及这种切肤之爱的情感影响机制是怎样的。 首先,必然明确的是,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成为一种高级动物后,其求偶行为的最终意义依旧是在于生殖所需,若无生殖之必要,则人类作为整体的衍续意义在哪里?这也是传统文明藉以论证其基本生存单元的历史基点。但是,随着现代性思潮的涌来,性的意义在若干程度上被稀释分离成若干功能,除却繁衍意义功能之外的娱乐功能、经济功能被过分夸大,人们对于其重视程度仅限于道德伦理映射的现实功利,而不再强调其他方面。其结果便是,在性开放的同时,性所带来的情感意义始终得不到历史或者传统上的价值认可,也就性伴随着一种相对性和飘忽感存在于当代年轻人生活之中。这里并非强调道德上必然要有正当性,只是进行一种描述性的观察事业,对这种传统缺失所带来的心理落差进行主观上的描述——正如同当代明媒正娶、登记结婚之制度意义与法律意义所认可的性关系纽带存在的必要性——对于稳定的性关系与社会秩序之间相关性的论证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不能忽视这种由制度性事实带来的情感认同——这里存在一个传统共同体意义内部的身份认同。 其次,由切肤之爱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向个人所诉求的,是一种正向且真实的信息回馈机制。因为身体接触(例如抚摸、拥抱、亲吻等)的本身就是一种互相体验对方存在的过程,体验对方的存在也意味着对方反馈到你的存在——更多以身体的形式诉诸表达。这便是亲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历程。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往往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文字式、图画式、言语式的交互深恶痛绝,最重要的在于它们愈来愈强的失真感——人类赖以生存的以及对信息传播效率本身的追随告诉我们自己——我们厌恶欺骗而享受诚实。身体及其附属的精神快感是最为诚实的信息交互,除非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否则难以不接受这种本能诱惑,这或许在生理上也会促成类似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产生,促使情感上的正向增值。 再者,基于上述第二点论述,切肤之爱的真实信息传递机制实质促成了一种新型的“身体-信任”关系。而这种人际信任是普遍存在的(同居男女的信任关系),并为追求一种现实目的也有滥用之可能,例如在情色公关、PUA教程中往往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相关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权。个人观点认为,这种关系也往往构成我们所期待的所谓伴侣关系的最终/最佳形态——两性信任关系。两性信任关系的第一个误区在于并非互相信任,且极为可能是为一单向的,这取决于在性关系之外是否有一方夹带某种更高利益的目的或无对象考量的娱乐目的;第二个误区在于并非绝对的信任,也非绝对的不存在信任,绝对信任往往导致的是绝对服从,而这在现代的不平等行政科层关系中被过分塑造,但两性关系关于权力的部分并不足以说服人加以信任——这更攸关个人及其自由意志。但个人意志层面存在一种不可控的潜意识塑造了最低限度的信任,这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所体现,浪子形象背后存在着若干单向的对其信任的异性,但浪子之所以可以利用对方达成某种目的,往往会考量到与对方的身体信任关系,事实上作家会借以一种抽象的情感描述来遮蔽这种信任关系本质。 综上,我简单地梳理了两性关系中的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论及(证明往往缺乏)了个人经验层面的亲密关系影响及其吸引力本质所在,这在某种层面可以回答答主关于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的疑问。但实际对于大多数人最为紧迫的问题,我觉得应当是如何建立起亲密关系,以及如何确保自身亲密关系在其预设的理性轨道上正常运行——因为现实在于你如何找到一个男/女朋友,并与之维持足够久的亲密关系。
-
葛小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5 2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