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族谱·大冢

大冢者,高大之坟也。
据说,梁武赵村南和潘家庄一带曾 有大冢九座,俗称九冢坡。查遍各类方志, 除 2005 年本《稻田镇志》外,未见记载, 其详无据可考。该版镇志记载如下:
“大体方位是梁武赵前有三,潘家 庄东亦有三,潘家庄北有二,村内有一, 共称九冢坡。现仅有残缺不全的最大土冢一个,占地约 90 平方米,高 5 米余, 其余八冢全部销迹。”
“据当地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某一 王子路过此地而亡,于是就地寻墓安葬。 唯恐不良之徒盗墓取财,暗地用临淄土 筑冢九个安葬,以迷惑人目。”
九个大冢的传说,一直在魏氏族人 和周边村民中流传。但见过九个大冢的 人,未之有闻,见过两个大冢的人,尚 大有人在。两个大冢位于今魏氏祖茔前 的道路南侧,俗称“冢坡里”。大冢东 小西大,相距约 50 米。西面大的高约十 余米,底部周长约百米。冢坡土地原属梁武赵第二生产队。
大冢堆土为临淄土。临淄土者,临淄之土也。其色黑,其质粘,竖劲强, 雨水冲刷而不散。古代著名城池如青州、 即墨城的砖瓦多用此土烧制。上世纪 九十年代之前,周边村庄尚用小煤炉取 暖时,煤炉的炉膛多从取冢子土制作, 俗称“膛炉子”。因冢子土粘,易成形 而不散,村民还将此土掺杂于渣([zhá], 一种碳粉)子之中,制作成方形煤饼或 多孔的煤球。
族人中还传说大冢有神气。婚嫁之 时,去大冢烧纸叩头,心诚者能从大冢 里借到衣服和碗筷。据传应验者颇多, 笃信者多为老年妇女。唯借者甚多还者 绝少,触怒了神灵,此法久已不灵焉。
还传说金骡子金马藏匿大冢之内, 故间或有好事者挖冢,笔者幼时就曾围 观过挖冢者,盗洞位于在大冢南侧。据 西丹河董黎明口述,其有一远房亲戚, 崔岭人氏,精神异于常人者,也曾在此 挖冢寻宝。此人有幸出土一宝贝,玉质 马形,巴掌大小。起初视为珍宝,其后 不知所踪。董黎明亲眼所见,可见传言 亦非全虚。
1959 年修建昌侯公路时,东边大冢 被取土推平,独留西边大冢茕茕而立。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沂公路拓宽工程中,西边仅存的大冢再次以土方悉数用于工 程施工,拉土卖钱者,多为本村开小拖 拉机的。
九个大冢就此荡然无存,今冢坡原 址,已是蔬菜大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