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 族谱|打墼、拓墼与土炕
墼 [ jī],查新华词典,意为“未烧的 砖坯”。墼有两种,一种是打的墼,用 湿润的土做成,魏氏族人多用来盖房子; 一种是拓的墼,用泥做成,魏氏族人多 用来盘土炕。两种土墼都比砖坯子要大 得多。
一、打墼
打墼主要工具有二,模具和石杵。 模具俗称模子,长约 40 厘米、宽约 30 厘米,厚度约为 7~8cm。模子是用四块 木板制成的木框,两长两短,后面一块 短板上有榫卯锁扣,打墼时扣紧,墼打 好后,用石杵轻轻一碰,木模即可打开, 墼块就可以整个取出。
石杵,由斗形的石礅头镶木棍制成, 木棍顶部有眼,用来楔横档做手柄。
除此之外,打墼时还要准备一块光 滑平整的大青石。打墼的工艺流程大致 如下:
(一)备土
一般就地掘土,土要调匀拌碎。打 墼子的土不能干也不能湿,手攥能成形, 撒手则散开为佳。
(二)填土
向置于石头上的墼模子里填土,填 土之前,先在模子的内壁和底部撒上一 些草木灰,以防粘连。填土一般是三锨, 打成墼块后正好与模子上沿平齐,以保 证每个墼块的厚度相同。
(三)打墼
打墼之人手握石杵,把墼模子里的 土反复砸实成型。墼是砌墙的建筑物料, 越坚固越耐久越好,所以质量要求十分 严格。打墼比拓墼在体力消耗和技术含 量上都高得多,必须是有技术的壮汉子 才能胜任。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淄,“紧 掂慢掂,早晚二十二三”,意思是每块 墼要砸二十二三下,可见体力消耗之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家庄子有个哑 巴,擅长打墼,多有族人请他。他打墼 时,先将石杵手柄提到下巴的高度用力 砸十八九次,再提杵 20cm 左右轻砸五六 下。打成的墼异常结实,即便是刚从模 具中取出来,80% 以上自空中落地而不 碎。
后来,生产队也置办了打墼工具, 当年魏氏的许多年轻人也慢慢学习并掌 握了打墼技术,佼佼者有十六世鸿和、 十七世新才等。
(四)码垛
打成的墼在地上立着码垛。垛为多 层,半圆形。土墼晾个十几天,就干透了。 期间如遇风雨,必须及时覆盖薄膜或苫 子,否则就会淋垮。
二、拓墼
拓墼,比打的墼稍薄一点,用厚约 5 厘米的模子来制作。工艺流程如下:
(一)和泥
拓墼首先要和泥,一般在场院里进 行,泥料中掺杂禾麦穰做筋。为保证泥 浆既粘稠又均匀,多赤脚踩踏并用二齿 子反复翻拌。
(二)上模
铲起泥巴填满墼模子,用手把泥填 实,再用泥板摊匀抹光,然后把墼模子 提起来,成品墼就留在了地面上。提起 来的墼模子需要用炊帚等工具蘸水刷净, 以保持木框内壁的滑润,然后再做第二 个,以此类推。
(三)晾晒
刚拓成的墼水分大,不能动,要慢 慢晒干。大致三天之后,把墼扶起来横 立着晒。横着晾晒几天后,再把三个墼
靠在一起竖着晒。墼干透后,也码成垛, 用草苫盖起来备用。
拓墼有大小两种,在模子中间安装 挡板,即可做成小墼。大墼多用来铺炕面, 需要有一定的承载力,必须坚固耐压。 小墼用来砌炕墙,质量要求相对要低。
三、土炕
旧时,魏氏族人家家睡土炕。土炕, 拓墼砌成,大多都是三道炕墙子,上面 覆盖炕面。三道炕墙间隔成两条烟道, 叫“炕洞”。借助烧火做饭的烟气在“炕洞” 里串熏,可提高炕面的温度。靠近土灶 的炕面温度最高,称为“炕头”。一年 中炕头最热的时候是过年前,温度之高, 甚至有炕席被烤糊者。此时,在魏氏风 俗中,习惯年前蒸许多干粮以备正月里 待客,干粮起先以地瓜或玉米扒谷(窝 头)为主,后来是白面馒头。时至今日, 炕头虽然没了,蒸馒头之俗犹存。
在没有取暖设施的年代,炕头是冬 天里最舒适的地方,一般留给老人或小 孩来睡。代代流传的俗谚“一亩地,三 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忠实地记录 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炕头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土炕基本上每年都要拆旧换新,经 过一年烟熏的土墼,称为炕洞土、炕肥,富含氮磷钾等矿物质,是农家肥中的上 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族人生 活习惯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好转,建房 已全部采用砖石与混凝土,土炕也渐渐 绝迹,打墼拓墼的手艺已经后继无人, 即将失传。
-
开心就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7 22: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