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10个黑人小男孩的顺序排列”:责任心,水平还是敏感性
一
昨天有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段令人费解的译文:
我们的作战计划,一份接一份,每一份都有其独创的代号名,按照10个黑人小男孩的顺序排列,计划人员恪尽职守,有时候很狂躁地调整计划以适应缩减了的资源。
她也把原文给我了:
As our schemes, one by one, each with its picturesque code name, went the way of the ten little nigger boys, the planners worked manfully, and at times frantically, to adjust projects to melting resources.
先说明一下语境:前文讲的是一位将军带领着手下制定了一连串作战计划,但由于不可抗力而被迫收缩调整。
这段话显然是翻译错了——除了把picturesque翻译成“独创”这个小问题以外——“按照10个黑人小男孩的顺序排列”,这是什么玩意?
其实这里是出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无人生还》里的一首小诗,讲的是十个黑人小孩(或者印第安小孩,原文不同版本有差别,但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十个人)依次因为各种原因不见了,影射十名上岛者依次被杀的情节。放到这里指的就是将军的计划一个一个都莫名其妙地被取消了。
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会如何想译者呢?
就我个人经历、对他人的观察和粗浅的反思来看,我认为会有三种常见的回答:
1. 译者缺乏责任心。
2. 译者水平不行。
这两个判断固然不能算错:一个水平很好,又有责任心的译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而既然译者犯了这个错误,那么或者是水平不行,或者是缺乏责任心。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判断没有说到重点,只是结束了话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二
我的这个想法起因并不单纯。不算很久以前,我的一份译文交到编辑那里,编辑发现我犯了“10个黑人小孩”一样的错误,我看了,觉得她指出得对。她是一个严格而有原则的人,只是就事论事地指出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姜昊骞啊,你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它既是一个一般疑问句,也就是真的想知道这个错误的原因,它属于哪一类错误,以后要如何做得更好;但它也是一个的反问句:你怎么连这种错误都犯?把话说得更明白一点:你之所以犯了这个错误,是因为你缺乏责任心或者水平不行。
乍看起来,反问句的理解显得很苛刻——别人会安慰你:不要归咎于你自己啦,你还是不错的,可能只是马虎了,下次用点心,多花点时间,多看看好的译文,学习学习大师的方法。但是,“用点心”和“你现在缺乏责任心”,“学习学习”和“你现在水平不行”难道不是一样话两面说吗?
但“反问句”很快压倒了“疑问句”,因为它并不苛刻,反而是宽容的,让人轻松的:只要给自己扣上这两顶帽子,你就可以解脱了,不用去思考问题的真正起因了。不要当金大中,进了西冰库一样硬挺着,最后还不是上了装样子法庭?要当金钟泌,直接签字认罪,宣布退隐就可以回家了。啊,不对,你当不了金大中,他知道自己不是北傀。那就金载圭好了——连你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射出了命运的子弹。
这道心理的坎没过多久就过去了——认罪的疗愈效果就在这里:好了伤疤忘了疼,伤是怎么来的就更是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回来了!
但那个一般疑问句还是阴魂不散,偶尔出来打扰我一下:难道“责任心”和“水平”真的就是一切吗?我倒不是非要执着“以后再也不犯”,单纯是智识上的好奇。
正好最近刚翻译完了一本小书,又有那位朋友刺激了我一下,昨天下午到现在一半时间看《第五共和国》,一半时间玩《文明6》,玩得也有点倦了,就想着来写一篇吧!
三
回到正题。
所谓缺乏责任心,极端一些的表现是:直接照着字面强行拼出来一个词语奇美拉,然后就放在那里,等着对编辑和读者喷出毒火。稍微弱一些的表现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还是搞不清楚,只好按照有限的理解拼了一句勉强成句的东西,然后用“直译”来安慰自己,搪塞读者。
这背后有两个前提:1. 译者知道自己的译文是错的。2. 译者不关心自己的译文是对是错。要纠正缺乏责任心的问题,最简单的药方就是“慢下来”。就拿”10个黑人小孩“来说,译者如果知道自己的译文是错的,又关心译文是对是错,那么他只要多花些时间找资料或者与人讨论,甚至只需要自己多想几分钟,最后总能得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但很多情况下,犯了错的译者的实际情况恰恰是这两条前提的反面:1. 译者不知道自己的译文是错的。2. 译者关心自己的译文是对是错。一个表现是:你发现了译者一句话翻译错了,拿给他看,他一脸懵懂,不知道错在何处;然后你把你改后的译文和评析给他看,他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好傻。
问题不在于第2个前提——我觉得我从来是想翻对的,但有谁真的不是呢?而是第1个前提:译者根本没注意到问题!或者说,先要分辨哪里有“猫腻”,哪里是安全。换言之,问题主要不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力和意志力资源。
如果说缺乏责任心还比较具体的话,“水平不行”完全是一个玄学。说别人水平不行的人大抵是不知道对方怎么“不行”,哪方面“不行”,最多用“不专业”、“语言能力有欠缺”这样的同义反复。听到别人说自己水平不行,有的是暴怒,有的是黯然神伤,但总归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最宏观的“我水平不行”和最微观的“我这个词理解错了”以外——更不知道如何改进。
所以,我需要的是一个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层次,一个更精确的词来指向病灶。我目前找到的词是“敏感性”:提前发现哪里需要投入较多资源去处理。
你可能会说,“敏感性”难道就不玄了吗?没错,我给不出一套方法,也懒得给一套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它没有什么操作性,可以说是“玄”的。但它解决或者缓解了我的困惑:“10个黑人小孩”这种问题——至少对我的具有表面相似性的问题而言——是怎么犯的?因为缺乏敏感性。这肯定不是终极答案,但至少比“缺乏责任心”更正确,比“水平不行”更精确,比“马虎了”更认真。
四
敏感性要如何“培养”?我哪里知道……但我觉得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
1. 精神状态。早晨刚起来或者临睡前的人肯定是迷迷糊糊的,容易看漏。
2. 熟悉程度。这里说的“熟悉”指的不是两个词语之间的牢固联系,比如看到beach就是海滩(河滩呢?湖滩呢?),看到identity就是认同(同一性呢?),看到they就是他们(现在经常有拿它当unisex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这种“熟悉”往往反而会降低敏感性。我所说的“熟悉”是知道哪些词比较棘手,所以遇到的时候会格外小心,生怕理解有误。这种熟悉是与具体语境高度相关的,可以理解为阅读过程中实时建立的“关键概念和难词索引”,比如identity、problematic、figure、marshal(分别在各自的文本中)。
3. 挑战意愿。这一条与第二条紧密相关,指的是愿意找作者在“玩”文字的文本去翻译:可能是作者选词精当,也就是“炼词”;可能是用词大胆,作风泼辣,比如后现代哲学文本;也可能是以语言本身为对象,比如词源讨论;等等。词语和句子在这些文本中是高度灵活的,逼得译者不得不见招拆招,甚至左支右绌,这是最有趣的,也是我觉得翻译过程中最崇高的体验了——所以我觉得翻译不是一个多么“高”的东西,最高不过是个“玩”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