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的先驱?过时的经典?——卡尔·里希特DG录音全集即将出版
一位划时代的演绎者出现后,便会获得他的历史定位,然而不同的时代如何看待此人,又绝非一成不变。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卡尔•里希特(Karl Richter)更充分地体现出这种变化了。
在里希特崛起的时代,他的演绎被视为古乐的先驱,对于传统演绎方式的深刻反思。而当“纯正的”本真演奏渐趋成熟,里希特的诠释又被视为老派风格的延伸,仿佛浪漫多于复古。无论如何,不变的总是这些录音的在历史中的分量,最近DG将里希特的录音集结发售。

要描述里希特的演绎风格,并非那么容易,但至少有一点相对确定,就是在兰多芙斯卡之后,至此才出现一位同样有影响力的本真先驱。兰多芙斯卡是否是真正的古乐演奏家?虽然她将羽管键琴几乎一步到位地树立为当代“正宗”,可人类历史上,恐怕很少有比她的普莱耶尔牌羽管键琴更不本真的羽管键琴了。
同样,里希特指挥编制较小的乐队,重新使用部分的本真乐器,在当时的背景下,确实是对大型现代乐队演奏的反思。可当古乐演奏的概念渐渐走向(追求)完全的复古,而非复古观念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时候,里希特的演绎也渐渐被视为过分厚重,且极为“浪漫”了。

里希特是一位非常全面的音乐家。目前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他作为指挥家的成就,这主要同唱片公司的取舍有关。里希特作为羽管键琴与管风琴演奏家的成就也很了不起,只是同他在指挥台上灌录的唱片相比,这位大师在键盘上的录音相对不那么多。
作为羽管键琴演奏家,里希特采用的也是现代化的羽管键琴。这方面,他与瓦尔哈、皮什纳相似,同时代的莱昂哈特则已经是标准古乐器的楷模。里希特的录音中,压倒性的多数是为DG旗下的古乐品牌Archiv灌录的。他在Decca也有少数录音,这次写明是DG与Archiv录音全集,而Decca也在环球的大范围之内,不知那部分会否统合收入?此外,里希特商业录音的遗产主要就是Teldec发行的部分唱片了(原属德律风根)。



说到卡尔·里希特,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的巴赫演绎。受难曲和康塔塔,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不夸张地说,对这些录音版本车载斗量的杰作而言,这位大师的唱片都拥有“名片式”的地位。尤其是初次灌录的单声道版《马太受难曲》,或许没有任何一次录音能在综合的素质与影响力方面将其超越。
同样,他的康塔塔录音虽不是全集,却基本是第一套具有超凡影响的系统性录音。这些圣乐录音的杰作,除了有这位划时代的指挥,也集合了一批划时代的圣乐演绎专家——歌唱家们。当然,这些演出同后来盛行的“每声部由一人演出”等本真手法没啥关系。古乐爱好者可能会感到:一群典型的现代名家融入到一位风格厚重的指挥家的整体观念之中,默契无间。


圣乐作品的演出,其实是非常专门化的一类。里希特曾跟随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传奇乐长拉明(Gunther Ramin)学习,后来则延伸出自成一派的圣乐表现风格。有人将里希特在圣乐(巴赫及其它)演绎中呈现的厚重风格视为浪漫的延续,因为乐队与合唱规模都不小,整体的诠释也不时堆积力量。
很难相信,他只比莱昂哈特年长两岁,同后者树立的典型本真风格相比,里希特被视为更趋向于卡拉扬那边的世界,也是并不奇怪的。然而,今人常说的“浪漫”演绎,其实很多是根据人们对于19世纪的遐想臆造的概念。确实厚重,不仅编制,情感的刻画亦然,但从根本上说,那个时代很多的早期音乐演绎,其构思同浪漫根本没有关系。
克列姆佩勒与卡拉扬,马里纳与明欣格,他们都代表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反思,仅是每个人的路子不一样。当然,60年代以后的卡拉扬同他先前的路子又相当不同,这个需要另做讨论。里希特在这些人当中,既是采用古乐器最多的,同时也是非常“精神性”地进行复古的一位。他作为指挥家所呈现的分量与厚度,并非源于他不知道类似纯本真的演绎(编制等)之可能。事实上,50年代已经有不少关于那类编制的尝试,且获得不少关注。


但里希特所要呈现的,是一种深邃与庄严感,这是他对于巴赫,以及许多古老作品的理解。仔细聆听,会发现不是乐队编制让他的诠释变得厚重,而是里希特认为,就应该是厚重的——他所追求的是那种情感张力,很多表现为信仰的反思所带来的强度。
这未必是“历史性”的忠实,而更多来自演绎者的内在感受,由此确立音乐表现的基调。可从演绎本身来观察,听听《马太受难曲》与《约翰受难曲》开篇的合唱,或是康塔塔中情感尤为内在的几首,其中指挥家与费舍尔—迪斯考合作的咏叹调,我们终归会明白它们何以成为历史性的演出?
里希特所认识的巴赫的伟大性,无涉于今日常见的轻盈节奏与音质。然而他所追求并呈现之“大”境界,绝非单纯的厚重缓慢,而是仿佛联通于当时的绘画艺术所呈现的信仰世界。那种强度并不可人,而是动人心魄,让人仰视。比较里希特与他老师拉明的录音,我们很可能感到后者的演出还更现代一些,原因也略同于此。


这次卡尔·里希特全集的推出,让乐迷不用再拼凑他大部头圣乐的名演与零散的康塔塔唱片。当然,还有大师指挥其它许多作品的录音,包括亨德尔的大协奏曲与清唱剧,很久以来就成为风格争议的焦点。
里希特灌录了许多作品,曲目的时间跨度却主要是从巴洛克到古典中期,并未像后来的一些古乐名家那样多做延伸。巴赫之外的里希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本套全集的魅力所在。毕竟,人们原先还是对他的巴赫比较熟,其它部分则未必。可即便是在巴赫的范围,里希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同小提琴家施耐德汉合作的六首奏鸣曲,也是在DG的国际版目录中隐没许久的杰作了。


先前,意大利环球倒是将里希特指挥,及演奏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的巴赫录音集为一套,内容颇有价值,制作水平也不错。可惜,那套唱片中出现低级错误,在管风琴部分放错音轨,一错几首。在器乐演奏之外,加入常见的录音室版《b小调弥撒》,也是一个思路奇特的安排。
若将里希特在东京现场演出的《b小调弥撒》加入,还稍有重发被忽略之重磅录音的意味。而这一切,终归都会在本次发行的全集大套装里面得到满足。包括里希特在管风琴上演奏莫扎特、李斯特等人作品的录音,许多尘封的角落,都会一次性地收入进来。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9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