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毛1
三毛的作品,我在大学时期图书馆里读了她的《万水千山走遍》和《撒哈拉的故事》,那时开始喜欢上了这位洒脱、自由的女作家。去年开始,计划读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毛全集,还有几本传记,也一直忙碌,只读了三四本,再次寄希望于未来不忙时吧。
这套三毛全集每本的勒口都这样介绍她:
“三毛(1943-1991)
本名陈懋平,因学不会写‘懋’字,自己改名为陈平。
十三岁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经常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
她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那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
与荷西在撒哈拉结婚后,她写出了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沙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场意外使原本安定的生活急转直下,与挚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让她差点放弃生命,直到去中南美旅行之后,才重新提起写作。她还开始尝试写剧本、填歌词,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
最终,她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
她就是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这一段话,精彩地诠释了她的一生。1991年1月4日清晨,她在医院病房选择用一条尼龙袜自杀,结束了自己只有48年的生命。而她死后的一个多月,我才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隔了时空,29年后的现在,我开始了对她的作品、人生的探寻之旅,她的文字记录了她的生命历程。
第一本《雨季不再来》,一部分是三毛十七岁到二十二岁期间发表的一些文稿,另一部分则为她1967年出国留学后,读书旅行见闻,以及1973-1975年间发表的几篇文稿,记录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让我们看到三毛从青涩敏感蜕变得智慧成熟的过程,而成长过程中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渝。
开篇的《当三毛还是在二毛的时候》,写得那么真实,是三毛从十几岁长到三十多岁的心路历程。小时候的她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跌倒过、迷失过、苦痛过,聪明敏感的她执着于追寻生命和生活的价值。三十岁的她,心境已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般平静、安详、淡泊,成为了一名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女人。这或许也是很多女子的心路,时间让我们成长。三毛说她自己是个实际的人,也希望生儿育女做个百分之百的女人,她要在有生之年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享受生命的喜悦。除了没有成为一位妈妈,心疼她,其他的,我想她都做到了!
这本书里三毛写了胆小鬼的自己“偷钱”的一次经历,那滋味真是不好受啊;写了和一名哑巴炊兵的真挚友谊,成年人的世界孩子还无法理解,只能被迫听话,那是三毛第一次觉得辜负了别人;大约十岁的模样,演了话剧里的匪兵乙,竟然对那位排练时始终没有交谈过一句话的男生匪兵甲暗生情愫,心生愁绪;跟六个小姐妹义结七金兰,和一群小男生约会看电影,那紧张的心情;偶然间看到的一幅小女孩的脸的素描画,让三毛萌生了一生对于美术的爱;初中联考前两整年的日子,五点半的黑暗中强忍着渴睡起床,清晨六点一刻在教室里早读,深夜十一点时离开学校,严厉的老师,巨大的升学压力,三毛只想快快长到二十岁,穿丝袜、涂口红;三岁的三毛就看了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从此对书着魔,古今中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书籍给了她想象不出的愉快时光,面对数学老师大庭广众之下的羞辱,三毛开始逃课去公墓读书,后来休学在家,由父母进行教育,三毛的爹爹、姆妈真是极好的父母啊;三毛第一篇发表的文字《获》,看了会让你忍不住去看电影《珍妮的画像》,对我们来讲是那么年代久远的黑白片;《蓦然回首》,三毛写了她的恩师顾福生,比她大不了几岁的美术启蒙老师,对三毛来讲至关重要,在她自闭几年后的少年时代擦亮了她的眼睛、打开了她的道路,在关键时刻拉了她一把,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我的三位老师》写了她的三位绘画老师——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我八卦的小心思总认为当年三毛是爱上了顾福生的,这里她第一次讲出,她说“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的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啦啦掉下地的‘动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得奖的心情》写了她的一幅油画得了“铜牌奖”后父女俩的心情和亲情,后来三毛又开始进入学校读书,她没有选择美术系、也没有选择国文系,而是填了哲学系,然而一次国文课的补考,却让三毛真正走上了写作之路,要感谢那位“西部”老师的鼓励,让我今日得以看到三毛这么多的真情之作。
后来三毛因失恋,1967年踏上异国他乡求学。《西风不相识》写了她初到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求学,在一个叫“书院”的女生宿舍以及在德国留学时见识的各国同学、经历的种种事情,写了与人相处的一些问题,我想这是三毛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人的复杂性;《安东尼•我的安东尼》写了三毛在马德里留学时的日常,写了她和一只鸟的故事;《初见蒙娜丽莎》,写了她和一个德国朋友的巴黎之行,终于几经波折、饿着肚子,在最后一日去了卢浮宫,初看蒙娜丽莎,“那份静、美、深、灵,是整个宇宙磁场的中心”;《倾城》一文让我印象深刻,那是1969年,三毛以马德里大学哲学院的结业证书申请进入西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读书时,她在“歌德语文学院”学习德文,读书极为用功,一天上课加夜读时间大约在十六七个钟头以上,苦读三个月,成为德文初级班的最优生,又开始了中级班的学习,为了节约开支,生活过得也很艰苦,当时她交一个很自律、一心要进外交部、但不关心她的德国男朋友,1969年12月3日,在前一日因担负巨大压力和孤寂到极限大哭特哭一场,睡过头后,她逃课跑到东柏林城的东德政府外交部拿过境签证时,遇到一位英俊迫人的青年军官帮忙,短暂的相逢,久久难忘,回来后高烧、住院半个月;之后,1971年,三毛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读书,夏天她遇到一个可爱的送她一枝青草的青年,内心温暖,充满感激,冬天的深夜她独自一人遇到一个打算入室抢劫的黑人,害怕得全身剧烈发抖;最后几篇写了再次回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在欧洲生活的日常。
以上为《雨季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