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假读书计划
查看话题 >读书日记丨朱光潜《谈美》,我谈情
朋友,你知道,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
对美的欣赏,这是种“能力”,需要一定智识,但前提是拥有欣赏美的“情感”,前者是技艺,后者是动机。人不是生来就懂得欣赏美,哪怕是最自然的风景,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经过训练、累积、浸透之后,方可在遇见美时触电般地感受到它。艺术来源于生活,没错,可最终形成艺术的是那些被提炼过、选择过的生活;生活处处有美,没错,可前提是看的人有欣赏美的情感与能力。
朱先生说,欣赏美,须脱离实用性与科学性,一旦采用这两种态度必将消损对美的感知;朱先生还说,无论是创作美还是欣赏美,都需要和实际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我自诩对美有一定理解,我认为美最重要特性就是“距离感”。
好比为什么有人喜欢去国外旅游,因为那边的风景陌生;为什么在国外对美更为敏感,因为那边的生活与平日里过得,隔着好几个时差的距离。在伊斯坦布尔,我独自一人去往独立大街,面对好长一段斜坡,两侧贩卖着酒精、咖啡和文艺,经过一家牛仔服饰店,橱窗另一边留着络腮胡的帅气老板低头在图纸上写画,我明目张胆盯着他望,倏忽间他亦抬头,接着是温柔一笑对我挥手。当下我与他构建了一种美的意境,流转于对视,印于我脑海。
可以说我多情,但要问双鱼座带给我什么好处的话,那也就止于此了。美是用来欣赏的,至于形成艺术品后给创作者带来的财富,那便是后话了。对于大众,艺术是奢侈而美是珍宝,领悟的前提是基于情感,好像爱人的前提也是如此,你没有这份对美的神往、对爱的渴求,是无法感知它们的。所以我不介意做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那是我接近美的途径。
“快感不同于美感”,这是朱先生给我的一个新概念,在此之前,我没有将二者做过比较。书里提的快感既是人欲望的满足,无外乎食欲、性欲、物欲,具有实用性,呼应了开篇提到的“实用性”。那美是虚无缥缈毫不实用的吗?我认为是。美给人以精神的欢愉之外,不是器皿,也非坐骑,抓不住摸不着的东西才最让人心痒,这样说好可恶,但就是如此,美该是这般高傲。
这里提一下我对“时尚”的理解。时尚可算作是美,是艺术,但更多的是一种商业产物,人们用它来获取认同感,具有有价性,以美的外观出生,可最终是以商品姿态留下,不算作完全意义上的“美”。
另外,我要借着朱先生的书谈一个略有厚脸皮之嫌的想法:懂得欣赏美的人亦是艺术家,因为欣赏的过程伴随着创造,这创造由情感出发,靠着感知力将物的姿态升华,用幻想、意境将其包裹,可以说美的形成有观赏者一部分的功劳。同样一棵树、一幅画、一段句子、一句歌词,有的人品出韵味,有的人不知所云,若里面当真有美的存在而你却无从知晓,除了笑自己艺术修养缺缺,别无他法。
书里有两处看来颇为矛盾,一处是朱先生说欣赏美需要人“移情”于物的姿态;二处是他又说过分的联想将减少美感,因为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可是移情本就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啊。我并非不知道先生特指是“过分的联想”,也没有断章取义、挑字纠错的意思,只是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教人即使读再有名的著作,也需要保持“平视”的姿态,万万不可仰视作者,视其为神,提醒你我在读书时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可以怀疑,甚至自顾自地争论,这才是读书的妙趣之所在,况且经典不怕被你揣摩,反而越被玩味越觉得有意思,因为读者的思考是作品的延伸。
我赞同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该过分联想,因为那会使你分散对美的注意:看山时你想到苦难险阻,听歌时你在过往的伤心记忆里自我迷失,如此都会减少你对眼前景、耳边曲的美感体验,可没有“移情”何来“感知”?没有“想象”何来“创造”?而这其中的“度”如何拿捏确是个难题,要感受美同时又不减少美,实属不易。至于先生说的“美起于直觉,不带思考”,单看这句话,我难以苟同。在美的面前,任何所谓的“直觉”、“感知”、“触发”都是基于人的经历和智识,所谓对美的“敏感”是对感官能力刻意打磨之后的结果。总而言之,欣赏美是种高级技能,为善良之智人方配拥有。
我爱美,想要尽所能的,抓住一星半点的美放在身上,或藏于眉眼,或流于唇齿,奢望修炼成一种美,行走人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