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话题 >写在诺奖夜|村上春树:只要一个劲儿地往下深挖,就会发现与他人的联系
三十天写作计划 No.3

2020诺贝尔文学奖今晚公布,得主是美国诗人 Louise Glück,村上春树再次无缘。
这几年诺奖揭晓前后,对村上的调侃几乎已成为某种传统节目。
但说到底,所谓的“陪跑”都是民间的说法,诺贝尔官方提名名单实际上是保密的。
所以现实是,村上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受欢迎,喜欢村上的读者与熟知他的大众对其抱以热望。但在严肃文学奖项诺贝尔面前,村上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仍待考量。
毕竟, 「 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 」不等同于「 具有世界性意义 」。
-
在纯文学发展的轨迹里看,村上文学是典型的文学进入全球化的产物。所谓的全球化文学,一个显然的特征就是民族主义的缺失。
也就是说,当我们看一部村上的作品,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在地感」,这个故事好像可以发生在日本,也可以发生在美国,或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都市里。
这对读者来说,提高了接受度与亲切度。也可以说,正是「在地感」的弱化,使得村上文学能够作为全球通俗文化的一部分顺利地流行起来。
但放在纯文学的发展史中来看,「在地感」这种气质的缺失,就使作品仿佛离了生根发芽的土地,漂浮在空中,显得轻了些。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同理。也许这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考量之一。
-
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经评论村上春树是“全世界亚文化合而为一时代的代表作家”。什么是亚文化呢?
亚文化的概念以差别于大众文化、具有颠覆精神被提出。大众文化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而亚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
亚文化的核心就是身份认同。颠覆,抵抗,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而进入亚文化合而为一的全球化时代,抵抗也变成了商品,并且是价值不菲的商品。抵抗与商品化不再对立,为追求身份认同而抵抗彻底变成后现代式的乌托邦。
在这个意义上,大江健三郎对村上的评论大概是负面的。
可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村上作品里那些拼命想要确认自我意识而对人生进行着抵抗的主人公,和漫溢在他们周遭的深切的孤独感,正是村上作品最打动读者的部分。
谁不是现代荒原里想要找到方向的一只羔羊呢。
村上曾经这样说: “不错,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地往下深挖,就会发现与他人的联系。”
和他人既无关联又存在着关联,虽然孤独却似乎又有一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温柔,这就是村上努力想要传达的东西。
-
对于村上而言,大众与诺奖的标准尚不能调和。但诺奖一年又一年,村上也早就说了要努力写到90岁。未来可期吧!(笑)
附上参考书籍:
-
如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5 10:07:10
-
Kid B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15 06:53:13
-
李偷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09 16:08:43
-
骑驴逛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02 16:53:03
-
love&pea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01 20:26:53
-
文艺复兴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9 10:35:06
-
思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8 08:51:40
-
乔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7 22:54:01
-
乐盼读书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5 12:34:21
-
敲一瞧侃一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1 22:08:44
-
心灵鸡汤捕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1 08:26:53
-
春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20 14:34:12
-
尘埃随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5 14: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