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需要引导吗?答案藏在这本“疯狂”的小书里
与想象力有关的儿童绘本,最猛的是这本!
想象力是儿童绘本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绘本《创造自己的世界》里,艺术家教小朋友们用画笔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臭屁闹钟,面条工厂,香蕉车……每个小朋友奇奇怪怪的脑洞都能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绘本《脚鱼》里,主人公多多把卧室想象成海底,吊灯变成鱼钩,梳子变成海胆,大晚上多多和脚鱼在海底畅游。
和《创造自己的世界》的艺术性、《脚鱼》的故事性不同,《疯狂的想象》这本绘本更直白,它呈现了儿童想象力最初的状态,非逻辑、非故事性,灵感来了,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了,迅速翻篇儿。

《疯狂的想象》把场景设定为地铁,主人公小姑娘观察地铁上每一个人,幻想他们的喜好、生活。想象力的基础是现实,地铁上形形色色的人刚好是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最佳材料。

家长和小朋友们共读这本书时,会意识到,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无缘无故的发呆和幻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相反,那是想象力最自然的迸发和流露。而这种个性化的、童真的想象力,正是我们需要呵护的东西。
想象力来自触发,而非推理
想象力的触发有个过程。
比如这幅“他,在什么地方生活?”老人穿得条纹衬衫像海魂衫,令人联想到大海。


比如这幅“他,最喜欢什么颜色?”头发染成红色的青年可能超级喜欢红色,家里的沙发也要买成红色的。


这本书里,在我们观察每个人物时,捕捉他们身上最有趣的、和别人不一样的特征,做一个最简单的联想,就是一个想象力的发散。
但是,假如你掌握了这个想象力公式,这就不是自由的想象,而是一种做任务式的推理。
假如你引导孩子用这个想象力公式,来给每一页的问题编造答案,那就刚好和想象力背道而驰。
蒙台梭利认为,某些特定的“想象力训练游戏”其实是错误的。比如,给孩子一块积木,让孩子假装那是一匹马,把积木排列起来,假装是马厩,把积木堆积起来,想象成塔。在这种游戏中,孩子不是自发地想象,而是被动地记忆一些老师和家长指定的意向。
所以,你不能去引导孩子说,你看这个条纹,像不像波浪?这个人穿这种条纹,是不是喜欢大海?
也许有的孩子觉得条纹像钢琴黑白键,或者像斑马,像“随便”雪糕,甚至有的孩子会觉得,大家都会穿条纹衣服,这根本没啥特别的、没啥好联想的。
再来看这幅“她,长大后想要做什么?”

她身上好多彩色的小圆点,她会不会成为一个糖果师傅?或者是一个卖花的?
书中主人公可不这么想,她注意到的是这个人戴的帽子像个碗,所以这个人长大可能是个表演杂技的!

无厘头,却有道理,令人预测不到。这才是儿童想象力的真实表现。
绘本阅读是无拘无束的旅途,放飞想象亦如是
这本书最好的阅读方式其实是各想各的,然后一起分享答案。——你的答案,孩子的答案,书里主人公的答案。
比如这幅“他,平时怎么打发时间?”

你的答案可能是,他头发梳的服帖,眉毛画得挺浓,平时说不定在家做造型。
你娃的答案可能是,这人鼻涕流出来啦,他在家说不定整天擤鼻涕。
而主人公注意到了他的毛衣很有意思,觉得他是个喜欢织毛衣的人。

没有灵感也没关系,直接翻到答案页,看看主人公小脑袋瓜里想了啥,也很好玩。
别担心你的孩子没有想象力,不愿意想象。
把被子想象成隧道、把玩具想象成星球大战、外星人入侵,几个玩具就能呼呼啦啦玩上大半天,这都是孩子的天性。
共读《疯狂的想象》这本绘本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放飞想象亦如是。
把大脑中的条条框框都拆掉,一起来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