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维钢《未来简史4:欧美自由主义的史诗》有感
2个收获点:
1.放弃宗教选择科学是一场交易
“现代性”其实是一个交易,放弃宗教赋予生活的意义而选择科学的力量。以前宗教赋予人生命的意义。比如耶稣告诉人们,有天堂地狱,遵从圣经的约律,死后灵魂进入天堂,如若犯下种种戒律,死后灵魂被魔鬼收进地狱;佛教说因果循环,前世的因种下今世的果,让你接受现世的苦难,而今世的善恶决定你后世的福报业障,让你多多积德。 现代人选择了科学的力量后是否就失去意义了呢?不是的,我们只是换了个方式,选择个人情感体验来代替外部意义,所谓的“人性”,用人性代替天理。
2.知识=体验*敏感度
赫拉利说“知识=体验*敏感度”。这是前所未有的提法,它强调关注人的自我感受、自我意识。现在小到个人使用的各种产品,如手机、电影,大到国家公共设施服务,都在讲用户体验感、群众满意度、国民幸福指数。体验就是人亲自经历了某个过程后得到的感受想法等等,与经历有关。 你要有经历,并且要去体察其中的体验,而这些体验还会影响你。赫拉利举了他的例子,他从喝茶如白开水到能体味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并且有了自己的喜好和讲究。 我想中国人自古以来,其实一直就在创造这种知识(体验*敏感度),古诗词、古典音乐、舞蹈、写意水墨画、茶文化等等,这些不就是吗?中国的人文文化源远流长。
1个思考: 我对“知识=体验*敏感度”很质疑,知识不是应该还包含物质世界探索的结果吗? 我想他想要说的是智慧,有别于人类探索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后掌握的成果。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这就是人生经历带来的智慧。就像人际来往,我们在与人来往交流中,产生体验,然后反思而调整我们交往的方式,从初入社会的愣头青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处事之道,稳重成熟圆滑。这也是智慧,生存的智慧。
很多高僧禅师,被我们认为“智慧的人”,无不都是对体验很敏感的人。在这里,我并不是推崇不疯魔不成佛。而是这对个人人生价值选择的启发:丰富自己的体验。
我现在选择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也算是丰富体验的一种方法。不过,行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一切都还不是你的体验,而是别人告诉你的体验。用书指明方向,用行动铺就道路,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做个智慧的人。
-
Wow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06 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