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练习(三)——叶芝《驶向拜占庭》
驶向拜占庭
叶芝
一
那地方可不是老年人呆的。青年人
互相拥抱着,树上的鸟类
——那垂死的世代——在歌吟。
有鲑鱼的瀑布,有鲭鱼的大海,
鱼肉禽整个夏天都赞扬个不停
一切被养育、降生和死亡者。
他们都迷恋于种种肉感的音乐,
忽视了不朽的理性杰作。
二
一个老年人不过是卑微的物品,
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
除非是他那颗心灵拍手来歌吟,
为人世衣衫的破烂而大唱;
世界上没什么音乐学院不诵吟
自己的辉煌的里程碑作品,
因此上我驶过汪洋和大海万顷
来到了这一个圣城拜占庭。
三
啊,圣徒圣火中站立的圣徒们,
如墙上的金色镶嵌砖所显示,
请走出圣火来,参加那旋体的运行,
成为教我灵魂歌唱的老师。
销毁掉我的心,它执迷于六欲七情,
捆绑在垂死的动物身上而不知
它自己的本性;请求你把我收进
那永垂不朽的手工艺精品。
四
一旦我超脱了自然,我再也不要
从任何自然物取得体型,
而是要古希腊时代金匠所铸造
镀金或锻金那样的体型,
使那个昏昏欲睡的皇帝清醒;
或把我放在那金枝上唱吟,
歌唱那过去和未来或者是当今,
唱给拜占庭的老爷太太听。
(袁可嘉 译)
中国古代诗人忧心家国时常凝望三皇五帝的理想治世,而现代诗人叶芝则通过对神圣往昔的象征——拜占庭的追忆,抒发对现今世代的悲哀与失望与对灵魂救赎的渴求。
这是一个颓靡的,沉醉于即时享乐的放纵时代:环绕的臂膀、黏腻的鱼类、禽鸟的吟唱、靡废的感官气息,它们构成瀑布与大海,在怒放的夏天里无目的的叫嚣着。在这样的国度,抒情主体——老年人被抛却,不过成为“披在一根拐杖上的破衣裳”,只能艰难地独自支撑。但他冷静、坚韧地看穿了当下的浮华与浅陋,在心中“为人世衣衫的破烂而大唱”。可是,心灵的沉静、灵魂的低语怎能匹敌世上无处无在的自大的声音。它们谱写着自我崇拜的乐曲,营造歌声此消彼长的巴别塔,自以为导向了灵魂。然而这些“辉煌”不过是虚伪的替代品,不过在称颂着自我的耀武扬威,不过站在虚妄的高处闭着眼睥睨着一切。这样的世界没有老人立足之地,于是,他的目光转向了往昔的拜占庭。
拜占庭——神圣之世代——西方精神之源——希腊与基督的象征。在那里,有圣徒可作灵魂的指引。为“心”所束缚的“我”渴望着纯净圣火,来锻造灵魂。“我”寻求着一种经淬炼的最高形式,一种能让眩晕之思想瞥见永恒之光的最高形式。这不朽的形式,在古希腊、拜占庭保存的镀金余晖之中,在匠人们打造的绝美金器里。
肉体终究会在时间中消散,这须臾之一瞬之缝隙,心灵却还要为欲望套上枷锁,备受长久的折磨。年老的“我”苦苦追问人生之意义,希望获得圣徒的净化,在有朝一日,脱离这残酷的“自然”之型,注入到呼召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所有世代的绝对永恒之中。
诗中明晰的意象包蕴着丰厚沉重的主题,男女拥抱的臂膀、鱼类的滑腻肉感、瀑布大海的扩张与角落里独自支撑着破烂衣服的拐杖形成绝对反差,然而在翻滚与奔涌之中,这微小的“站立”更显伟大。尽管后来的世代更加膨胀、纷繁燥郁充斥每一寸空气,但却未能淹没这位诗人先知的回音,它们仍然在世间幽微晦暗处,恒久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