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新媒体生态下的框架理论
新媒体生态下的框架理论面临消解与重构:
一、新闻框架的消解 (一)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偏好使用新媒体。据调查,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客户端接收信息。如今传统媒体式微,《北京晨报》等相继停刊。 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新媒体上的信息。网络时代,新媒体冲击着报纸等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网络时代的新闻框架应当是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建立的。 (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 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使得新媒体在新闻框架的构建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首先是即时性。新媒体具有的及时性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新媒体上的新闻可以24小时不间断更新,信息随时都可以发布。 其次是信息来源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掌握话语权的不再只有主流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用户也变成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成为发布消息的渠道,这样就打破了以往只有新闻机构发布新闻的限制,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导权。 最后是互动性。比起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另一大特点体现在它的互动性,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信息,在互动中可以有思想的碰撞从而消解自己所接受到的固定框架。
二、新闻框架的重构 由此看来,新的新闻框架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构成,而结合年轻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要大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框架的重构体现在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形式。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媒体自身定位的不同,其在新闻建构的过程中针对报道事件的特殊性均采用了不同的建构模式,于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构出了不同的报道形态。 1.报道理念的变化∶ (1)传统媒体呈现的是媒介和政府的意志,新媒体时代议题丰富,更符合受众的利益; (2)传统媒体讲求深度,新媒体秉持的是时效性; (3)新媒体时代报道的价值坐标出现游移∶更加注重趣味性和接近性等要素。 2.报道形式的变化∶ (1)由单一媒介形态到融合媒介形态; (2)从单一呈现到个性化呈现(算法机制)
三、新闻框架消解与重构对受众的影响 对在新媒体出现以前只能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受众而言,新闻框架消解最大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更广泛地接收信息,而不必只根据报纸所报道的内容来了解。信息的来源变得广泛,新闻的接收偏向"私人定制",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新闻框架的消解使得受众不用再接受媒体的思想,而可以自己理解信息的含义。 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广泛的来源使得信息变得庞杂,使受众难以区分消息的真伪,因此导致谣言的产生。新闻媒体一边不自觉地充当"推手",一边极力辟谣,这种信息量极大考验了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微博等新媒体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新闻无法大篇幅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受众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抓重点"的阅读方式,但这也导致了媒体在发布新闻时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吸引受众。短短一个词组或者一句话就能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定性。在标签化的社会,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标签化的盛行,使一些较为平常的事发酵成公共事件,给事件中的人贴上标签,尽管舆论作用的效应立竿见影,而被贴上标签的人则成为人们宣泄和攻击的靶子,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偏见的内容被媒体选择并凸显出来最终成为一个个标签。这种由新媒体的特点而重新构建的新闻框架与传统的新闻框架相比,更具杀伤力。 总之,传统报纸新闻框架的消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开放的信息源会导致信息量庞杂、真伪难辨等问题,没有了传统把关人的筛选,受众在直面大量信息时将极大地考验媒介素养水平。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新闻框架在消解的同时也面临着重构,只有结合双方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