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得其乐》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的《自得其乐》读起来别有一番风趣。他的语言简练,文风大气不做作。他没有洋洋洒洒的罗列,但是语言紧致。无论是场面还是人物描写都可以都可以一语道明,所以语言既不失古文的韵味,又有现代文的易懂。
自得其乐,在汪先生的眼里,也许就是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他描写他的爸爸,祖父,自己,甚至是那些只有几面之缘的友人,都很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感觉。所以汪先生虽然经历过二十世纪的大风大浪,但是看他的文章很少有那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正是他的乐观和宽和的心态,造就了他自得其乐的习惯。
自得其乐的境界并没有太高的门槛,但也不易达到。难处就在于宽和。这样的宽和首先来自对自己的宽和接受,其次才是对他人的宽容对待。何必死守清规戒律,和尚照样可以有伴。
其实在当今的生活中,人是很需要这种自得其乐的心态的。他的父亲寄情书画和各种工艺,祖父白手起家,开的药店讲良心。他的祖母勤劳,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我们看到那时的人是踏实的、勤奋的、热爱生活的。就连他未见几面的母亲,也是那样的一个婉约女子形象。这些,在当今鲜有。我认为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去除浮躁之气,更多的是要在忙碌中找到自己真正倾心的东西,摒弃狭隘的目光和无理的偏见,用自得其乐的宽和心态对待生活。所以,自得其乐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
汪先生在书中提过他的学校。他说西南联大之所以造就了那么多的名人是因为自由。他享受那种自由。在失去自由的岁月里,样板戏的团队上空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但汪先生仍能够从拥挤的谦让中体会把腿举起的幽默来。西南联大校歌嘹亮,而自得其乐在蕴含着宽和的同时,同时体现的是在艰苦岁月中那种勃发的、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吧。这样的生命力恰恰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自得其乐和学识并没有特定的关联。孩童会跟着去看风筝,老人也知做好了糖,用小火煨着给老伴吃,这样简单就是了。
自得其乐,空想无益,实践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