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思维的人,应如何与人交流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参与诸多探讨,让我思考颇多,关于我们到底在交流什么。
首先,如果目的是让自己不陷入矛盾的境地,对外统一交流时,应避免: 1)真话 2)有明确观点的话 3)有强烈感受的话
因为大多数人: 1)不喜欢真话 / 容易对号入座 2)出于道德,证明自己的优良,和谐,或世俗地适应环境,选择回避观点 3)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如果你追求真实而非活法或者所谓的生活,你的内容,主题和表达,一定容易挑战到常人,使你陷入与人群的持久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而当你站在高位,你的表达一定跟大多数人违背。
我们不得不认,大多数人所热衷且能参与的交流,是就事论事交流,也就是种瓜,摘瓜,分瓜,吃瓜和看吃瓜。而越往上的人,越是升华交流。
普通人谈花,就是谈花本身。少数人对具体的花没什么兴趣:他们眼里的花,一定是高于具体的花本身,比如有花的象征意义,比如具有额外的情感和意味。如果只是谈花本身,显得太寡淡。这种升华的交流方式,对瓜人而言,极其不适。
瓜人看作品,是看的作品的升华意义。所以瓜人可以很和谐地看书看展览看电影。因为这些活动本身的意义就在于企图自我升华。但是面对面交流,会显得很勉强。
我们可以通过与人交流艺术,得知对方的交流属性。
作为升华思维的人,应如何与人交流?
我总结了一下: 1)区分人群,只对部分人讲 2)无论是真实,观点还是感受,都只讲部分或一小半,诱惑一下 3)避免一对多辩论,即避免与群体或个人就群体观点展开辩论 4)用作品说话
总得来说,是主动低头,或作出调整。
如果你正值青春,人形平头哥特质,可以任性随意。
还有一种更加世俗的方法:打造有别于自身的形象,把低位的人哄好,但本质上把他们当韭菜,通过智力优势,完成输送。输送的内容可以是:金钱,美色,劳动力,时间,羡慕,注意力 ……
产生作品的意义:通过作品,强迫群体进入升华思维,与他们进行冰山一角,另辟蹊径或自助式交流,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用像在现实生活中针对说话对象额外定制一套交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