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9月:匆忙记录的与不可记录的
时间的债和凉意一同如期而至,是一场场的秋雨,催人提笔,催人老去。不可言说的,不可评价与记录的一个月里,眼看着友邻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记录。与被禁止、被抹除的记录相抗争,就像与必然的遗忘相抗争,留下不得不存在的痕迹,哪怕是遗迹。本月读书28本,观影 14 部。
一、工作与时日
抱着试试无妨的心理掺和了三两个书评相关的小作业,投稿一篇、发表一篇、参与评选推荐一篇。别人那里闲暇散淡的工作到了日常焦虑的我手里,在deadline汇聚赶趟的前后几天却逼得自己连续失眠,眼看着作业的截止时间、出差赶场和莫名被安排的组织活动周期都赶在同样两天,情绪险些崩溃.....所幸都有惊无险、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完成了又一次逼自己主题活动......
为了写《邮差》的书评,看了三遍《邮差》,补完了手头有的其他凯恩小说,另外看了两本讲黑色电影的,挑着翻了两本侦探小说史,还找到了四个版本的改编电影;荐书的作业也非常匆忙,在出差的一个晚上接到通知, 要在第二天推荐四个门类的近期出版图书,可以说是被任务倒逼着推荐,又为了对推荐负责赶着看完了自己预估还不错的几本书。
1.
四星半。凯恩从“小报谋杀案”中汲取养料,却启发了包括加缪在内的严肃文学作者;作为不得志的好莱坞二流剧作家,凯恩小说改编的电影却成为黑色电影的奠基之作;凯恩早年的歌唱梦想半途而废,但经过他的叙事魔法,《邮差》成为了装载故事的午夜列车上经久不息的黑色歌谣。
2.
四星半。比《邮差》的故事更复杂,作为侦探小说更加曲折刺激,依然是同一案件原型的启发,多了些奇情和地摊文学的佐料,少了些荒诞冷硬的调子,但内容足够丰富,可以理解为什么电影改编更有余地。
3.
四星。超出了“黑色”犯罪小说的范畴,将前作中错位的婚姻爱情的命题向更深处挖掘,也塑造了凯恩小说中最丰富饱满的女性角色,在妻子、情人、母亲的角色中挣扎又走向宿命的“浮生”。
4.
三星。不少黑色电影研究将46年或43年版作为第一次改编,看来这一部法国的改编才是。更深层次上,硬汉小说确实首先在法国得到了知识阶层的欢迎和回响。这部的资源非常难找,豆瓣除了我只发现一位同学看过,我看的还是法语字幕版......
5.
三星半。维斯康蒂的镜头将这个黑色犯罪故事染上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底色,原著中的无理性和讽刺宿命的调子被抹去,拎出了底层生活和阶级差异的线索,提炼处安定与流浪的主题。
6.
7.
三星。比46年版还简单粗暴逊色不少,另一个译名《欲火焚身》道出了这次改编的特色,无限放大了粗粝的情欲场景,将欲说还休的简洁全部呈现为性的暴力。
8.
五星。纳雷摩尔首先从概念出发,在详实的学术论证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从文学来源、美学风格、哲学思想、社会心理、制片制度等维度多方面考量黑色电影的来龙去脉。站在美国本土,同时空间上回望欧洲源流、展望各国的特色发展,时间上从二战前的初创梳理到新纪元的复古和革新,并以多个经典影片作案例分析。对于不了解的人是很好的“导读”,对于资深粉丝来说也澄清了不少谬误,是不可多得的“好读”的学术著作。
9.
三星。不如上面那本深入系统,围绕几部代表作品展开的案例分析可以作为补充材料看看。
10.
一些人追求大而强时,总有人更热爱小而美的事物。在这本关于微缩物的冷门知识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微缩制品——从大家熟悉的建筑模型、火车模型、娃娃屋到火柴搭建的战舰、微缩的城市、剧场、图画和书籍,甚至还有人为玛丽王后娃娃屋中的微缩图书馆制作真正可阅读的书,以戈雅式的黑暗画风制作微缩的麦当劳“不开心乐园”,在微缩的“犯罪现场”制作微小的“遗言”和悬案。比起猎奇式的博物志,作者更关心人们对微缩物迷恋背后的文化心理。有时候这位微小而完备的世界是我们梦想的延伸和预演,有时候更小的尺寸意味着更多的掌控力。微缩物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观看之道”,当面对庞然大物只得“盲人摸象”时,我们愿意透过微小之物看得更全。
11.
五星。蒂莫西·费里斯献给星空的情诗,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三条主线将我们从地球带往遥远的星系,三个章节以海洋作类比,以目力所及游览璀璨星河就如同水手出航在蔚蓝星球上开启奇妙的旅程。星空世界在作者笔下不只带着崇高、神秘的光晕,还多了一份亲切可爱,比如“小行星有点像你的街坊邻居,而彗星则像一个经年未见的远方表叔”,一方面以活泼的科普寓言介绍远方的行星,另一方面将视角内转,为观星者作传,同时投注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共同仰望天空时,我们都是这颗蓝色星球上共同的旅伴,我们来过、看过才真正地活过。
12.
四星半。这部奇书由两位“思路清奇”“脑洞大开”的哲学家精心编选而成,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不仅探讨了肉体和灵魂的古老命题,还细分出精神与人格、思想和大脑、智力与情感种种思辨,同时将人放在“上帝”、人造人、机器人和动物的坐标尺之上发出灵魂的拷问,既有自我之我与他人之我的审视,也有如何自由地拥有自由意志这样的“诡辩”,不仅“烧脑”,而且“绕脑”,有趣的还有两位作者在每篇选文后附的“反思”,诸多高阶概念和繁复的引文考据,可以看出中文引进编纂也投入很大心血。
13.
私心推荐硕导的书......卡夫卡西方式的写作中,流动着怎样的中国式哲学根脉?解读百年前的卡夫卡文本,对当代国人的精神困境有何启示?在越来越“荒诞”的现实面前,卡夫卡的“城堡”和“法的门”似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越来越贴近,甚至变得不那么“后现代”了,或者说当时的“后现代”已经成为如今的“当下”。作者以同为犹太人的本雅明碎片式的解读去接近卡夫卡面对灾变时“成为中国人”的变形,将犹太的巴别塔和中国的长城对照,在垂直和延展的方向打开“无用”的文本,投射到“认真做某事却无所成”的当下困境。但这困境同时也是出路,是让“无”来为,是卡夫卡借由老庄思想的改写回照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
14.
四星。一本宗教小说,一部爱情小说,一部以文学家为主角的幽灵写成的元小说。两个身体其实也是两个灵魂,另一个身体在永恒中不与时间相交。圣母的眼泪、石头戒指和咒语就像同样永恒的三件宝物,从宗教到命运,最后转向语言和想象,卖故事的人拥有两个身体,就像多年以后的王尔德墓还在接受有趣灵魂的馈赠。
15.
五星。书本很轻,内容很重。前半部的浮生世相里,有猫的悄然离去、可爱吃货友人的猝然离世,冬夜的火盆和小儿的柿子,虽写生之意趣,但满纸的暖梦里也是无常的忧思,身边人从生命钢丝上一脚踏空的怅然; 下半部的病榻物语,虽写死之恐惧,在生死之间的暗夜徘徊,在棉被裹挟的棺材中参与活的葬礼,但言语间都是生之欲和留恋浮世的渴望。
二、永远爱悬疑
1.
三星半。以平行时空童话的形式写少年时代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借用了爱丽丝镜中奇遇和纳尼亚传奇的模式,对于女性遭受的精神校园霸凌描摹细腻,拿捏准确,解谜的部分不过尔尔,最重头的感情线被其他主题的表达冲淡了。
2.
四星。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式视角打开“你一生的故事”,比《82年的金智英》和《坡道上的家》走向更黑暗决绝的底层,三种人称的转换在情感切口和诡计设计上应用巧妙,一边是犯罪者与审视者、自我与灵魂的对话,一边是原生家庭、职场pua、“小偷家族”类犯罪和经济泡沫等热门社会议题血淋淋的案例。
3.
三星。看完剧集补原著。好的议题和框架,但是对人性的理解呈现比较直白浅显,缺乏真正好推理的深度和弧光,确实是很好的改编素材,文字就是网文水平。
4.
传说中的梅赏电波推理…不是烧脑了,直接电糊脑子,信条和这比起来都是单线程简单直白了。分不清是人格转移还是时空跃迁,文本内外密码繁复,多重伪解答➕建筑物诡计,各种物理的无理的脑洞能绕地好几周再超展开。给一星或五星都有挺充足的理由……
5.
四星。谜面就像华丽的魔术,消失的不是人,而是神秘的小巷,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梦幻的小巷,翻转和谜底的部分很像阿婆的一部。
6.
三星半。又是一部高开低走的作品,家族诅咒、闹鬼房间、离奇死亡重重铺垫,看到最后的感觉是“就这?”
7.
五星。几度哽咽,一夜难眠。不要温顺地走入长夜,黎明之路上白骨森森。三条线索,十载光阴,诬告抹黑如此轻易,而翻案昭雪如此艰难,前赴后继以卵击石的少年,如同蜉蝣撼树一点点撬动恶魔不透风的铁墙。申冤之人的形象在犯罪题材中并不罕见,但身临其境,直到最后都没有正义得到伸张的快感。
8.
三星半。中规中矩,不偏不倚的角度去拍变态杀手,有些流于工整,并无野心去剖析犯罪心理,罪犯和作家的相互凝视和控制的关系本来可写空间很大,但限于篇幅也浅尝辄止,细思极恐的幽暗内心多归功于DTT的换脸式表演,他太适合此类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看似无知无觉其实处心积虑的自恋狂角色。
9.
三星半。对于黑客行为的具象化展示一目了然,有《非常嫌疑犯》《搏击俱乐部》珠玉在前,想要变出新魔术不容易,神经质geek类的小人物英雄主义在各国青少年题材中都挺受欢迎。
三、托卡尔丘克
1.
五星。三个短篇打开空间之“空”。日常和灵魂的空间,穿行其中、无人时讲述“他们是谁”的空间,虚拟的上帝创世一般的空间。温柔的力量就是和空间万物共情而将自我放空,最空也最充盈,是通往无限的一种可能,是属于星群的写作。
2.
四星半。或以幽默的笔调勾勒印象派的未来图景,或以惊悚的质地编织阴森的历史和童年,在人与非人的“变形”,见证科学和神学的转化。
3.
四星半。星群一般的碎片化写作,从主题到文本都在移动的边界上,进行离散的、解域的尝试,在历史、神话、传记、小说之间,从地理的向外旅游到生理的切肤之游、心理的向内探寻,是通过各个维度的“出走”对“我在这儿”的确认和回应。
四、梅尔罗斯五部曲
1.
四星。通过一场上流宴会将每个人的下流腌臜事分装摆盘,以机智对话包裹愤世嫉俗,以置身事外的疏离感逃避痛苦,作者的笔锋如同精确巧妙的手术刀剖开华美袍子,里面不只有虱子,还有一整个跳舞表演的跳蚤马戏团。
2.
三星半。堕落腐坏的“遗传厄运”,被害与施害交互成自毁的衔尾蛇,死亡不是和解的终点,努力证明自己活着的欲望和发现自己的一部分随着父亲一起早已死去的厌恶交织在一起,华丽又枯萎,文字凛冽如精致白骨。
3.
四星。承上启下的一部,语言更加纯熟,优雅地冒犯,突兀而不失礼貌的奚落诋毁形成风格化的行文,文字的悖反和自我意识的矛盾割裂表里贴合。
4.
三星。视角在儿子和主角间切换,相比于前作的犀利似乎隔了一层,试图在强迫症重复的主题上做文章,比如自己作为父亲重复父亲的无能狂怒,自己选择妻子时选中了另一个无法沟通的“母亲”,男性视角的卑鄙困顿就像没有断奶的孩子。
5.
三星半。关于哀悼和渴望的无力,祈祷可以通过哀悼走向灵魂的自由,可以继续渴望着渴望,哲学家的角色就像主角的另一个思辩人格,整个系列看完优缺点都很明显,对话的幽默机锋让喜爱的人会心一笑,但靠小聪明撑起大部头偶尔会有重复疲惫之感,整体瑕不掩瑜,趣味独特。
五、年度最佳与最失望
五星。镜头化作冷风,穿过生命长夜,漫漫归途上,走向鬼魂出没的空房间,记忆和幻想分叉的“妖夜慌踪”,雨刷和钟摆一样带着“还魂尸”在时间迷宫中漫游。《骨狗》里那个家,就是每个人生前和死后的乌有之乡,害怕回家,但是已经到家。第一段公路车内对话,好像阴沉版的伍迪艾伦式“灵魂出轨”男女对话;第二段父母家开始带有《闪灵》的空间视角,无尽长夜里与童年、衰老、死亡擦肩而过,《穆赫兰道》式的自我人格投射主题浮出水面,第三段返程中失真的冰激凌店和歌舞剧展现的校园场景进入了更深层的走马灯之梦。清洁工老爷爷的镜头一直穿插其中,反而是说得太明白了~
三星。诺兰最不好看的一部,怀念早年的《记忆碎片》。关于时间的各种概念应用有太多套路,但脱离了记忆和生命体验的时间就像脱离了故事的叙事,变成了高概念特效展示的游戏,繁复的奇观掩盖不了粗暴的逻辑、虚假的人物,全程高能的音效下是苍白的台词和动机,和《双子杀手》一样都是大导们的技术实验,是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是不破不立触及本质还是本末倒置偏离本心,就见仁见智了。整体感受就是钳形时间版的007➕碟中谍,就连中二动机的反派和空洞的女主都如出一辙。
六、补片计划
1.
五星。以德国表现主义手法呈现地上与地下的反乌托邦世界,为赛博朋克“空中花园”和“机械迷城”的建构定下了审美范式,其中机器对人的异化等主题和视觉呈现明显启发了《摩登时代》等作品,被工作时钟操控的工人如同被钉上十字架的受难者,脑与手之间的协调被巴别塔间隔,就像那些在天堂和地狱间穿行的电梯,最讽刺的是安抚人心的玛利亚和蛊惑人心的人造人只不过是两种形态的精神麻痹。
2.
四星。复古画风,蒸汽朋克的设定怎么也看不够,背景上可以看到《疯狂约会美丽都》的做旧暖色调和异想天开的阴谋论,《哈尔移动城堡》那样的“金属屋”,《幽灵公主》一样的环保主题,故事内核还是温情喜剧,但手绘动画的魅力确实打动人心。
3.
三星。开场就定下了迷影邪典的基调,类似奶奶造型的小丑耍着砍刀大杀四方和悲伤小丑机枪扫射的场面有些用力过猛,从西班牙内战到弗朗哥政权的背景被马戏团的狗血三角恋抢了风头,马戏团游戏机暴击和死亡丝带等奇观场景想法大胆但连续性不足,有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凌乱感,整体观感就像霸凌小丑讲的婴儿笑话,缺乏想象和节奏的笑话更多是单纯残酷的展现。
4.
四星。黑暗荒诞、风格跳脱的三幕剧,命运如同原地打转的狐步舞,公寓和哨所,圣经和色情杂志,手榴弹和啤酒罐,装甲车和骆驼,前者的宏大严肃对照后者的戏谑解构,不安定的情绪是现代画上的黑色线团,滚着罐头日渐下沉的“诺亚方舟”,亚伯拉罕一样的父亲带着救赎的预期“献祭”了儿子。
5.
四星。托儿卡丘克原著改编,波兰老妇版John Wick, 动物保护版“十诫,完全可以想象梅姨来演这个歇斯底里中有些可爱的奶奶,大自然的光和黑暗中的血污蛆虫,有人打着天赋人权的旗号进行“合法杀戮”,那些集中营的刽子手也是将犹太人降格为动物。乡村的光影和城市中的移轴摄影很轻巧灵动。
6.
四星半。平常人视角的战争年代,小小红屋顶下的三餐四季五味杂陈。想着打胜仗可以把玩具卖到更大的市场,打胜仗会有商场优惠,就可以办奥运做买卖,难得朴素真实的小市民立场,另一个侧面透出昂扬的昭和梦。女仆的视角细腻微妙,暧昧情愫点到为止又暗流涌动,悲惨的一幕“美化”成了新年焰火一般,小小的红房子和那个“大”时代一起陨落了。
7.
三星。完美诠释了华美至极而又好像空无一物…诗旁白搭配各种斜对角构图、伦勃朗光影、油画复古影调,是非常好的冥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