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古宅子和院子
说实话,这个城市的楼虽然这么多,最喜欢的还是钟楼和鼓楼,厚重的色调,还有榫卯延伸出来的屋檐,高耸的顶部。经常有鸟儿会围绕着飞翔,好像很容易就能在高楼中找到这样的建筑,也是它们所喜欢的。当然,我也是。
国庆期间带悠去了许多老地方,关中民俗博物院中抢救性保护挪移过来的许多老宅子,两列并开按照原貌恢复,古朴的院落,砖墙上总会有不同图案的美丽砖雕,房子上的木雕,还有影壁,几进深的院落中一砖一瓦都有着讲究,也是幸运的保留。
还有韩城的文庙,每次路过这样的砖红色墙,不是那般艳丽的色彩,参天的柏树,还有瓦当、木头柱子、高大的门、砖墙盖成的建筑里透漏着的都是厚重感。上次在里面的学堂,孔子像挂在正中央,前面是一排排的桌椅,院落里人不多,斜阳就这么落了下来,洒在桌椅上蒙上一层金黄,空旷的院子变得安静极了,心很容易沉下来,也很想多停留些时间。
前几天去的陈炉古镇也是如此,人不是很多,和上次去的时候相比,新建成了游客中心,在塬上一层层盖着的民居,门口全部都是用花盆或者瓦当铺出来,陈炉已经变成了陈年的炉子,不再烧制瓷器,没有了当时的烟火满天的热闹景象,不过留下来的都是保留比较好的房子,人们都还在这里居住,和之前一样,只要有人烟就不算破败,只是生活方式有了改变,生活总需要向前,保留下来的房子,还有民国时候的老监狱,楼梯尽头的大树,都是一种见证。
时间从不停留,但是过去的也不会消逝。
和曹先生就这么又进了个城,住在这个城市里,好像一直又不在,距离景点太远,市中心太远,于是也很少来,觉得也很遥远的样子。每次来钟楼附近,都有种来看熙熙攘攘繁华梦一场的感觉。
高家大院的位置就在回民街,和以前相比,当然是几年前(姨母笑)。街道宽阔了不少,也能在吃喝逛一条街走开了,不会被挤到无处下脚,街边的招牌也是有了规划,这个是好的规划,避免了拥挤狭窄又凌乱。美味自然是主角,各种食物摆放在外,种类丰富还是忍不住想来一两份,后宫应有尽有,自然是随朕高兴,多来几个伺候着。
高家大院就坐落在这条主街上,院子门口并不大,不过已经很容易引人注目了。红色的灯笼上写着高府,挂在高高的门楣上,大门打开的是一个老宅子,影壁挡住了前方,上面有精致的砖雕图案。
砖木结构的房子,在这个地区很常见,还有防火的马头墙,院落里一进去的门房,还有单边盖的房子,院子中间都会有消防缸。大点的宅子会是几进的院落,会客厅、学堂、祠堂、戏台,生活中常去的地方都有,庭院深深,拱形的门还没进去就能看到绿色的植物盆栽,煞是好看。后院有养长耳兔,还有些鸟笼挂在树上,有黑色的鸟在和人打招呼说哈喽,或者帅哥,已经能学来言语,说的也有鼻子有眼,惟妙惟肖。
学堂里对面就是私塾先生的住处,名养心堂。还有会客的迎紫厅,来自紫气东来,有贵客驾到,寓意也很好。戏楼位置可以看皮影戏,还有华阴老腔。早上来看的人并不多,窗帘全部拉上,灯关掉后里面成漆黑一片,亮着的屏幕和看电影一样,人物出场,挑着的担子放下来到地上,抽烟点着后竟有烟雾飘成升腾的样子,着实神奇。老腔的演员多一些,用长号子开始,也是用它来收尾。吼起来的唱腔,加上敲锣、砖头敲击木凳、二胡的音乐,已经是乐队的配置了,黄河边的音乐是需要用豪放和畅快来进行,不吼不尽兴,和陕北腰鼓一样,要尽头够足,力道够大,把豪迈之气用尽才能表现出来。
老的物品、一草一木、还有各个角落都是有故事所在之地,这种情结的维系都在于保留下来的老的地方,不管是宅子,院子,还是古镇子,都是难逃魔爪,自然会被找到和去看,当然,老墓穴就算了,是真的怕。
建筑之美真的是古建筑,每个地方不同的建筑方式,盖出来的房子处处都透着讲究和细致,即使过了再多年份,都是不过时的,依然站在那里还会觉得是美的,有沉淀,也有庄严大气的厚重。多走些地方,不用太远,从所在的城市开始,发现也会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