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班
查看话题 >数字游民30天后,我过的怎么样?
此刻是2020年10月11日晚上11点,今日徒步24公里,入住在哈巴村的青旅。距离9月10号,正式开启我的数字游民生活,刚好一个月整。我想用一篇文章,让大家让重新了解一下我,以及我的数字游民生活。 1.关于我 我是王泽伟,94年生人,也可以叫我Way. 目前的身份是一位自由人,一个正在路上的背包客,说的好听点是叫数字游民,也可以说是一名流浪者。希望通过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与你一起,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

在此之前我已有五年的工作经验, 2015年从武汉毕业后我去了深圳的一家央企做HR管培,一年后我觉得国企的工作环境和当时的岗位并不适合我,于是我辞职来到上海并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在上海两年后偶然的一个机会回到合肥待了一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一线城市辗转到北京工作一年。 工作五年,待过深圳、上海、合肥和北京四个城市,转过行业也在互联网的浪潮里换过数次工作。搬家的次数都有两位数,其中还有3次是跨城市搬家,无疑来说我的工作经历是奔波且折腾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我的“折腾”与“任性”,我错过了一些看似很不错的“机会”。但我仍感谢这五年的折腾,是这五年的生活磨砺了我,这五年的经历让我不断去走出舒适区去突破自我小世界的边界,也让我不间断地、彻底地去追问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和过怎样的生活。 时至今日,我大概初步觅得自己人生的一些方向了,然后在一个月前选择正式开启在路上的数字游民的生活。简单用三句话来概括:对人生的不设限,对内在自我的不断探索,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追求,皆为余生之所求。 2.我是如何走上数字游民的这条路的? 在此之前,我有必要再次普及一下数字游民的概念。数字游民”一词译自英文词组(Digital Nomad),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有两个要点,一方面收入几乎完全来自于互联网,另一方面拥有完全的地域自主权(location independent)。 简单来说,数字游民是指那些不受限于地理位置,只需要一台电脑与稳定的Wi-Fi便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工作的人,除了时间与自由两大优势,借由地缘套利(Geo-arbitrage),利用币值在不同地区的价值差异也可以获取更优质的生活质量。 而区别于自由职业的是,数字游民可以有更自主性和更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既然说是游民,那物理空间一定是移动的状态,即是始终在路上和旅居的状态。 我认为数字游民代表着一种被当前这个新时代赋予的更多可能性的全新生活方式,它特指那些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并打破工作与工作地点的强关联,达成不受地域限制全球移动的生活人群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2020年,一些国外的巨头互联网公司准许员工申请长期在家远程工作,这使得数字游民这种生活方式在未来更常见成为可能。 2020年9月10日,是我公历26周岁的生日,我决定今天离开北京飞到昆明。它原本不过是生命中极其沉闷、普通且平凡的一天,而我选择这一天作为正式的开始,踏上在路上的数字游民生活。 严格地来说,我是7月31日就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并于8月8日飞到西宁。开始了360公里环骑青海湖的旅程,之后又背包徒步祁连山,走张掖看七彩丹霞过嘉峪关,最后去到敦煌感受莫高窟的历史和沙漠戈壁徒步。一共为期二十天的大西北旅程直到8月28日飞回合肥参加我小侄女的满月酒才结束,而这个时候,我的父母和身边的朋友都还不知道我是离职的状态。 这样算来,我在路上其实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那为什么我又说9月10日才算数字游民生活的正式开始呢?因为在整个8月的旅程中,我并没想好要开始在路上的生活,而是在8月30日飞回北京租住的房子里,想着明日房子到期又要重新搬家的时候,我才下定决心接下来不找房子也不继续找工作,而是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在路上的数字游民。 那看到这里,大家难免不会去问我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去做的这个决定?我的回答是当然不是,也并不建议大家盲目地去裸辞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是从两年半前,2018年4月,我从上海离职去西藏和尼泊尔旅行了一个多月,这个想法就开始萌芽了。 我还记得两年半前父亲对我那次辞职旅行的态度是很激烈的,他和我差不多有三个月没怎么说过话。也因为此,这次的选择一开始我也是瞒着家人的,而在公众号上发布《26岁,正式开启我的数字游民生活》这篇文章后,尽管我屏蔽了家人他们身边的朋友,但我还是低估了大数据时代的推荐算法,他们通过微信的“看一看”的推荐看到了我的文章并知道我选择了过在路上的生活。 没有预想中的狂风骤雨,父亲这次只是给我发了十六个字:“活的潇洒,玩的开心,保证安全,别无他求!”我一方面感受到了父亲的无奈,另一方面也了解到了父亲态度的转变,Anyway,对家人选择的理解我内心只有感激,这对于我来说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让我放下了内心的一块大石头,可以更放松、更自由地去行走和创作。

西藏尼泊尔长达一个多月的旅程,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我第一次长途旅行。也正是这次旅行,让我打破了以往熟悉的圈子和环境,见识到了很多完全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也看见了人生原来是有很多种精彩的活法和可能性。 也是这个时候,不喜欢读书的我开始大量地阅读,书籍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也很广,以人文科学为主,有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小说等。人在某些时刻,的确是可以被书籍拯救的,在书籍中我感受到了自身的狭隘、浅薄与无知,也看见了更大的世界。 2019年1月1日我开始健身,几乎每周以2次力量和1次有氧的训练频率坚持了11个月。2020年6月12日,在我还没辞职的时候,我发起了连续30天每日6点早起跑步5KM的挑战,最后我连续坚持跑了50天,并打破了自己的10公里和半马的最佳记录。 通过不断地阅读和运动,无论是在身体体能上,还是在心理思想上,我都感觉到自己有明显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正式开启数字游民生活之前,我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做好了一定的准备去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2020年9月10日,在北京的青旅逗留了10天时间,我退掉自己租的房子,打包好所有在北京的行李寄回去,去北京的各大胡同溜达了几日,并逛了两日国家博物馆后。就买了一张机票,带上一个行李箱、一个大背包、一个电脑和十几本书飞到了昆明,用一篇文章《26岁,正式开启我的数字游民生活》宣告在路上生活的开始。 3.这一个月我做了什么 ? 在飞到昆明后先休息了5日,每天就是写写8月旅行的文章然后去公园散步;接着去到泸沽湖住到一个当地人的家里一个星期,探访了位处云南四川交界处大山深处的摩梭人村落,环泸沽湖徒步70公里;之后又去到梅里雪山,完成为期四天74公里的雨崩徒步;国庆回到香格里拉的青旅休整7日,于昨天完成虎跳峡两日38公里的徒步。 在这30天里,我完成9篇公众号文章累计3万余字的文字创作,并从零开始学Pr花费二十多个小时剪出了我B站第一个国家地理纪录片风格的徒步视频。头条号获得了100万的曝光和5万的阅读量,并成功拿到了原创标识。 接下来是大家最关心的收入问题,我刚简单地算了一下不到2000元,其中主要的部分是来自于公众号文章的赞赏收入有1713.14元,相比如我之前在北京互联网月薪大概20000元的收入刚好下降了10倍。

也说一下大概的花销,平均每天30元的青旅住宿,平均每日50元的吃饭,加上交通和景区门票大概1000多,一个月的花销累计不超过4000元,这个数字也差不多是我之前在北京一个月的房租。 显而易见,目前我是入不敷出的。当然这是在我预料之中,目前的情况比我开始想的还是要稍好一些,所以一开始我就说,选择数字游民这条路是颇为艰难的,不会比上班容易。 我觉得选择一个人在路上的生活除了解决收入方面的问题,更难的是当你脱离了社会主流的生活规范和价值体系后,如何持续性地获得力量去对抗在路上的孤独感,以及去维系和构建在路上的意义感。 在我第一篇文章发出时有好几位网友给我留言说自己也尝试过这样的生活,但在1到3个月后,就无法忍受长期在路上深沉的孤独感和面临收入骤然降低的焦虑感,又回到公司和企业中继续上班。 庆幸地是在路上两个月之后,我并没有这种焦虑感和孤独感,这也是为什么在前文中我说到自己除了在身体方面,也在心理方面做好了相应地准备。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一直告诉我们的都是如何去得到,如何去奋斗以及如何去获得成功。但很少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失去和放下,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我们往往太看重自己拥有的东西,更害怕失去和放下,所以我很能理解收入的下降给大家带来的巨大的焦虑感。但我并没有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眼前和我所失去的东西上,而是更多地放在未来的可能性以及能感受的到的自身状态的变化上。 之前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本书时,里面提到一种存在孤独。个体常常与他人隔绝或者与部分的自我隔绝,但在这些隔绝背后有一种更基本的,因存在而存在的孤独。哪怕在人群中,与他人有着很好的沟通,对自我也能有高程度的认知与整合,这种根本性的存在孤独仍然不会消失。 而孤独的美妙之处在于自由,而极端的自由总是与孤独为伴。可能我们只有承认个体的存在性孤独,并毅然地去面对和接纳它,才能真正地进入“爱他人”的关系之中,而这种亲密关系以及与他人的连接足以帮你去对抗对存在孤独的恐惧。 4.接下来的计划 ? 关于在路上的计划我一般只有个大致的规划,只有走完一站后才能完全确定下一站去哪里。比如说我原本打算国庆之后去新疆,但这几日考虑到新疆10月之后就要入冬而我打算去新疆至少待两个月左右,所以目前会继续流浪在云南和四川。 也就是说我可能会根据在路上遇到的情况以及碰到的人随时更改计划,我享受路上的不确定性以及这种不确定带给我的意外之喜。但今年肯定都会在国内,明年具体要看整个疫情的发展决定去国外还是继续走国内。 我打算在路上走多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路上我还是主要会以徒步加背包客的方式继续我的旅行,时间的话我的想法是至少会有一到两年的时间。当然我知道关于这一点会有一些人,也包括关系还不错的朋友会质疑我。但我想说的是或许你并不一定真的有多么了解我,当我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我是可以承受结果的失败,但我不能接受的是自己轻易地放弃。 我也想看看,全力以赴的自己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所以我说至少一到两年是很认真的,We'll see what happens. 选择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不意味着不工作,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上班。我目前的状态是可以连续在路上徒步100公里,也可以随时停下连续一个星期去创作。 目前我还是以文字创作和视频创作为主,短期我也不会太关注所谓的流量和高关注量高浏览量,因为通过标题党和垃圾内容去吸引一些流量真的不是太难,但我觉得做内容的话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并不是流量,而是通过内容本身向受众传递的价值观已经与他们建立起的信任感,只有这些才能通过时间的检验。 当然我也知道,这是一个短视频的时代,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想的都是去钻研算法的规则和漏洞,如何去快速地获取流量,然后快速变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网络上的垃圾低劣信息如此之多。 一直以来,我对在网络上的发声都是有颗敬畏之心的,所以我会坚持文字形式的创作,视频也不会以短视频为主。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不短,做的第一期视频也是中长视频,这些都是通过切身的经历和思考,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出来的。虽然我知道这样的内容不一定收到大众的喜爱,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是缺乏阅读的耐心和专注力的。 但目前我并不会去在乎自己能获得多少流量,有多少粉丝、多少点赞与转发,而是专注于我所创作的内容本身。哪怕我的文章和视频只有百位数的阅读量,但其中有10位能够认可我的价值观,并因为我的输出收到影响且行动起来,从而做出了一些改变,那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内容才是真正有深刻影响力和价值的。至于其它的东西,相信时间会看得见。 最后,之前公众号「奇记」湘君送给我的分享中有一段这样的观点:每个人的人生,从青年到真正成年之间会经历一段奥德赛时期,你从父母家中搬出来,从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离开,会开始一段或许短暂,或许漫长的漂泊,你将在漂泊与碰撞中认知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在那之前,只要你依然在漂泊、在寻觅、内心不能确定“这就是我的世界”,不论年龄多大,你都还在奥德赛时期。 希望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过人生的奥德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我步入丛林,是希望活得深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