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没做成的书——01
Recipe for a Perfect Wife

这本翻译了大概有全稿的一半,尽管这不是我为了评估翻译最多的一本,但对于不能做这件事依然是怎么想怎么觉得遗憾。如果我写的这些能促成它被别的编辑发现,并引进出版,我会特别高兴。
最开始看内容简介立即想到了《时时刻刻》,虽然到现在为止那书我还没细看,但同名电影让我印象深刻。同样是多线穿插叙事,同样是讲不同时代的女性及其困境,同样都是美人,难免不联想到一块。但显然拿它做对标,对于那些人来说太冷门太小众了。于是我开始搜罗从过去到现在、销量反响都不错的有关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当然结果不止是《82年的金智英》。真的有不少,响当当的。
我相信只要女性还存在,女性主义/女权就是一个持久话题,且多是伴随着各种“问题”存在。而这类书的目标标受众也非常的明确,就是女性。只是女性,可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然而这本书的好在哪呢?我凭什么觉得它能在一众的同类书中杀出重围呢?实际上,我并没有那样的自信……只是被小说的氛围、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及一些片段打动了我。除了考虑它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之外,感性层面的“击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到了某个年纪就必须结婚,结了婚就必须生孩子?
为什么已婚女就要背上完美妻子的人设?
残酷的现实到底能把一个女人逼到什么地步?
女性的自身价值,活成什么样子,自己不能说了算?
这部小说是双线交替叙事,“过去线”是20世纪50年代,“现在线”是2018年。一栋老房子,一本家族食谱,尘封多年未寄出的信,串起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两个女人的故事。表面上是美满的郊区/娇妻故事,实则暗藏令人战栗的婚姻杀机。两位女主人公的起初的境遇也是如出一辙(家庭主妇、热爱烹饪和园艺、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不及格、渴望完美妻子的不完美丈夫),在读的过程中很好奇现在线的女主角爱丽丝会不会走上过去线女主角内莉的老路。心里一方面期待,一方面又觉得那样太过残忍。
两位女主角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非常细腻,我个人更喜欢20世纪50年代的内莉的部分,读的时候脑海里甚至能浮现很多画面,比如内莉看清事态后故意当着丈夫的面在花园挑逗打工的年轻男孩的画面,比如内莉撒谎独自给母亲扫完墓、用“配方”打掉孩子后匆匆赶回家的画面、还有内莉装作不知情且惹人怜惜的样子处理丈夫的后事,等等。
除了很好的故事性、书中的很多话也让我印象深刻,这里放上一些:
- 她的子宫状况是个人私事。(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在人特别轻松地张口叫一些女性“生个二胎吧”“再生一个吧”,说得好像生孩子是件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一样。)
- 不应该指望丈夫告诉妻子他的感受……她应该知道这些,任何一个好妻子都应该知道。
- 即使在痛苦中,内莉也能理解自己的角色——向丈夫顺从、屈服的妻子,她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道歉,即使丈夫的生活让她的生活更艰难,她也让他的生活更轻松。完美的妻子。
- 她很想问问米丽亚姆的女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是什么感觉。米丽亚姆曾经说过她的女儿:“我从来没有阻止过那个孩子。这也是好事。因为上帝知道我们应该这样对待我们的女孩。”
- 内莉开始接受关于成为理查德·默多克妻子的教育。在这样的生活中,她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站在他身边,照顾他,一点一点地把自己交给他。他需要她看起来漂亮,给他做热腾腾的饭菜,向他敞开双腿,而不假装头痛或是女人的麻烦。她要保留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要让他那十几件白衬衫闪闪发光,不沾其他女人的口红。
- 内莉在12岁的时候已经独立了,能够照顾好家里的一切,也许她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但她却嫁给了理查德,部分原因是年轻女性都是这样做的——成为一个“太太”才是真正的女孩们所向往的。
- 女人的选择实在太少了,内莉。我们的性别可以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但它也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 那件事迫使她坚信只有生孩子才能确保女性的生存。(多么可怕的年代让女性有了这样可怕的想法)
- 我感觉她有点讨厌做母亲,你知道吗?我的生命是在她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情况下降临的,或者类似的事情。
- 这辈子我们最难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是谁?’?理想情况下,我们自己回答问题,但要提醒别人,别人会努力为你做这件事,所以不要让他们这么做。
关于这个书名也是纠结想了很久,直译为完美妻子的配方、完美妻子的食谱都不太好,于是想到了完美妻子的谋杀或谋杀完美妻子,既一语双关,也增加了悬疑感,还带有隐喻。然而,纠结如此之多最后也是付诸东流了……
国外网友和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积极,影视版权也已经卖了出去,即使书没有引进国内,但至少还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也算是得到了一些安慰吧。
最后,虽然这本书跟我的缘分有限,但如果它能跟别人“缘分很深”那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