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书讯|汪曾祺为自己的一生,画了一张怎样的肖像?
十一假期大家过得怎么样?

我在假期读了我的东北老乡郑执刚刚出的小说集《仙症》。这是一本很不一样的小说,带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方言和幽默的笔调,书写世纪之交的北方城市里失落的人群,细节里又充满了惊喜和力量。近期我会邀请他来到我的节目,聊一聊这本书的写作。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我想要分享一本汪曾祺的文学自传《宁作我》。本书书名取自汪曾祺很喜欢的《世说新语》里的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或许不太多的人,懂得汪曾祺的一生一直在边缘行走。他本人没有写过一部完整的自传。他的回忆,大多散在各种各样的文字里。这本书,将汪曾祺散文中的追忆、记事性质的文字,以事件为线索串成一条线,从汪曾祺童年在家乡高邮的生活经历讲起,到于昆明西南联大读书、在北京成家得子,在经历一系列坎坷之后,回归平稳安定的生活,复现出一部珍贵的“文学自传”,带我们一同看汪曾祺为自己的一生,究竟画了一张怎样的肖像?

一本轻松有趣的《缅甸小故事》送给喜欢旅行和喜欢记录生活的朋友们。这是一本关于缅甸生活的纪实漫画,也是一本深度旅行手账。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他用画笔记录了一个神秘国度的荒诞与日常,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纽约客》这样评价本书——“画风活泼简约,在传统的旅行见闻录里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敏锐观察。”

美国著名作家克莉丝汀·汉娜的最新作品《伟大的孤独》获得了《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等很多重要荣誉。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那时的美国,处在很不平静的时期,有些日子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汽油。越战导致了国家分裂。抗议、游行、爆炸、绑架,动乱频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叫蕾妮,她们一家人,为了逃离那样的世界,而来到美国的西北端——阿拉斯加。他们满怀梦想,却又毫无准备。实际上,他们去的地方是美国最荒野的地带,文明的边缘,与世隔绝的天地。然而,他们想得过于简单,他们生活在一栋偏远的木屋里,没有足够的粮食、物资和金钱,也几乎没有生活技能可言。最令人感动悲哀的是,阿拉斯加的黑暗揭露了女孩父亲内心的黑暗。她的父亲是越战老兵,也是一名战俘。女孩当时并不明白那样的经历会对父亲造成什么影响,并不了解战争会以怎样的方式摧毁心灵。黑暗、寒冷、孤立的阿拉斯加,以一种可怕的方式侵蚀了她的父亲,从内而外地扭曲,将他变成这片大地上的野蛮动物。蕾妮要怎样面对这一切?又要怎样这样的土地和环境中成长?作者借由这个故事留下了她对爱与孤独的思考。

《时间里的中国人》是法国作家柯思婷·佳玥根据切身观察和思考,通过与艺术、文学的连结,讨论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她觉得中国人有着与西方人非常不一样的“时间感”,比如谈事情的时候,不切入主题而是不断绕圈子先说一些无关的话,好像白白浪费时间;比如约会时不按照约定时间,习惯“提前几分钟”到如此等等的时间存在方式——这对中国人来说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却曾经令作者很困惑也很不适应。如今,作者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已经习惯了中国的时间方式,在快慢之间切换,在感情与理智之间切换,并深得其乐。她觉得中国人的时间观中蕴含着一种智慧,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新的观念和态度(而非具体药方)或许可以让人从“时间病”中得到某种解脱。

这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同时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图景。路边毫不起眼的杂草,让我们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作者理查德·梅比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代不列颠伟大的博物学作家”,他说,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杂草和我们比邻而居,作者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在他笔下,杂草不再是园艺爱好者的敌人,而是机敏顽强的漫游者,是年年岁岁与我们照面的邻人,是自然与文明、野生与驯养交汇处的游民,是饱受严重污染摧残的大地,向人类发出的最后警示。
点击进入三联中读【一周书讯】,收听往期精彩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