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范特西的甜腻Mojito
甜腻Mojit
今年周杰伦又出了新单曲《Mojito》,点开MV就像点开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的社交网站,他身上岁月的痕迹显而易见,不过取代少年感的却是一种拒绝长大的违和感,新歌MV如同他instagram里展现的喜气洋洋的日常——五彩斑斓的古董车、火辣漂亮的女孩、簇拥身边的好兄弟,所有人唱唱跳跳,没有烦恼,甜腻而塑料

其实相比近年几首毫无记忆点的单曲,《Mojito》的旋律还算好听,基本回到了甜水歌水平,但也仅此而已,只是充满批发感流水线生产的好听,跟周杰伦黄金时代的那些经典歌曲,差了大概几十条街,不少同学聚会上,偶遇曾经暗恋到死去活来的男生,却发现对方已经变成暴发户,锐气消逝,身材发福,英俊不再,不过一身名牌名表名车却时时提醒着别人自己如今的地位,谈吐间刻意流露出成功人士的身份,不禁感慨,曾经的爱过是真心爱过,现在的嫌弃也是嫌弃到骨子里,而今天的周杰伦,也让人有着相似的感觉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重新去听Jay的一张张专辑MV,从2000年横空出世的《Jay》到《十一月的萧邦》,今天听来依然惊喜,那时的Jay热衷于音乐实验,把古典音乐放进流行歌,把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混搭在一起,编曲也聪明有趣,《可爱女人》前奏是一声口哨和直升机轰鸣,《三年二班》用乒乓球就打出了节拍,Jay还总是喜欢开创先河,《东风破》后,“中国风”歌曲开始席卷,但大都是对他的拙劣模仿,Jay把妈妈的名字当专辑名,他还让所有人看到,流行歌可以像电影,每首歌都有一本小说的想象空间,《以父之名》令人想到《教父》,《夜的第七章》是贝克街探案,《最后的战役》中学生被裹挟上战场,想到“冰棒汽水的味道”,看到同伴“侧脸倒在我怀里”,是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依然范特西》是周杰伦的第七张个人专辑,许多更年轻的歌迷表示从这时开始喜欢周杰伦,但这张专辑其实是Jay下坡路的开始,《范特西》是Jay的第二张专辑,取fantasy的音译,名副其实天马行空,《简单爱》《双节棍》《爱在西元前》等经典都出自于此,豆瓣上,超过14万人给出平均9.2分,而《依然范特西》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Jay开始重复自己了,果然,《夜的第七章》和《以父之名》很像,《千里之外》让人想到《东风破》,这张专辑豆瓣得分7.7分,之前六张专辑的平均得分为8.5分,而在《依然范特西》之后,周杰伦的后七专辑平均6.9分,《惊叹号》只有5.6分

2007年,周杰伦推出专辑《我很忙》,整张专辑除了《青花瓷》,闪光点并不多,以往的艺术质感不见了,《以父之名》《止战之殇》被《阳光宅男》《牛仔很忙》取而代之,没有一首歌能有以前那样广阔的想象空间,落差大到令人不可思议,这也是周杰伦后七张专辑带给很多歌迷的普遍感受——一种震惊的失落,好像从小玩的最好的朋友,上大学后突然陌生了,谈吐、审美变化大到几乎不认识,无法理解是如何道不同到这种地步的
丢失的范特西
今天再听《我很忙》,终于意识到了那种巨大落差背后的原因,从《我很忙》开始,周杰伦作品里的自我认知和爱情观变了,过去的Jay内敛、害羞,却有藏起来的厉害,是那种有野心却不说出来的人,在自卑和自恋之前摇摆,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让人觉得可爱,比如学妹替他报名参加超级新人王,他不想去,觉得一定会丢脸,参赛当天紧张到腹泻,回来却轻描淡写的说,“我去了,而且赢咯”,被吴宗宪签下后,有段时间他在吴宗宪的餐厅打工,某一天刘德华出现在餐厅,同事希望引荐他给天王认识,“你的机会来了”, 让他好好表现,他却连连表示“不要了”,他天天窝在办公室写歌,吃睡都在那里,后来他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50首歌,吴宗宪挑了其中10首,为他出了第一张专辑《Jay》,不想出名的人被才华出卖,不得不被簇拥至台前,这是童话故事,也是歌迷的运气

那个时候的周杰伦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年轻的歌迷,大概也是因为一个不被认可的小孩,却有暗暗较劲的志气,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让年轻人有代入感,他映射着我们不被认可、偷偷自负的自我,但从《我很忙》开始,那种劲儿劲儿的少年感突然像个响指般消失了,他的自我定位换成了万人瞩目的大明星,他开始乐于展现八块腹肌,被性感美女簇拥,背景总是欧洲都市别墅城堡,里面是镶嵌水钻的跑车和钢琴,一群小弟跟着热舞,对此周杰伦显然十分享受
过去,Jay的歌曲里面爱是克制、是开不了口,混合着热烈和胆怯,像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那样,是想触碰又缩回手,他并不擅长作词,却写出过非常质朴感人的情歌,比如《晴天》,“消失的下雨天,我还想再淋一遍,没想到失去的勇气我还留着”,而在后来的故事里,他摇身一变成了受欢迎的把妹达人和夜店王子,为小弟们提供指导,《阳光宅男》里,周杰伦俨然一个泡妞专家,教刻板印象中“像刚出土的文物”的宅男追女神,“露出胸膛,约会要等,来电显示给个甜蜜的昵称”,“让美女缺氧,靠在你肩膀”,最后再和穿比基尼的女神在海滩奔跑
自恋从可爱到可厌之间的界限,微妙却不可逾越,伴随着自我认知的颠覆,以及对爱情观的改变,在周杰伦的后七张专辑里,女性也被脸谱化成两种形象:
一种是单纯少女,为男友默默守候,像《我不配》《好久不见》里那样,安静等待男友联络,小情绪不要太多,在男友眼里她们更像宠物,“你需要人宠爱,天天叫你baby”,他们还拥有无限付出的美德,《说好不哭》里,女生辛苦卖奶茶,帮男友申请摄影学校,为男友买高价相机,强颜欢笑送男友追梦,得到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和一点感激,“你什么都没有,却还为我的梦想加油”
另一种是引诱男生的妖艳心机女,女性形象被物化成“画着爱心的水晶指甲,烟熏妆这么浓”,“长腿窄裙”,她们擅长的举止是“对我撒娇,扭水蛇腰,不吵不闹”,“撒娇,讨好,我收到”,从《摩杰座》开始,MV中大堆无意义的性感美女劲歌热舞无休无止,沦为一个性感符号
以前不是这样的,从《Jay》到《依然范特西》,Jay歌曲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样的,拥有灵魂,令人遐想,有《可爱女人》里那样漂亮的、温柔的、坏坏的,《简单爱》里单纯的、透明的,《她的睫毛》里亮丽的、自信的,《园游会》里可爱的、调皮的,《发如雪》里婉郁的、长情的,《迷迭香》里性感的、神秘的
在严重退步的性别意识下,没有对异性真正的欣赏爱慕,没有令人感同身受的爱情体验,因此,即便已经40岁的周杰伦,歌曲中展现的仍然是想象力匮乏的低龄化幼稚化爱情,比如《等你下课》里跟踪狂式的暗恋,《告白气球》那种环游世界耍浪漫 —— 花哨、甜腻、没烦恼,这让人感到像在餐厅里看无聊的情侣在谈无聊的恋爱,一口蛋糕喂来喂去就是不吃下去的那种尴尬
这十几年里,周杰伦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结婚,成为父亲,只是这些变化似乎并没有让他获得崭新而丰沛的人生阅历,因此反映在创作中他那种复杂的、细腻的生活体验到校园为止,鲜活生动的歌也只能到小男生的异想和恋爱,之后就是无止尽的重复,以及经过记忆美化后不真实的青春回忆
除了性别意识和爱情观,从2007年开始,周杰伦在音乐上的退步,还体现在整个创作格局和视野上,在早期作品中,他呈现出的创作格局是丰富的、多样的,他关注社会问题,能敏感捕捉各种各样的美,觉得颠覆传统有趣,“唱反调是我的个性”,他写过反家暴的《爸,我回来了》,写过反战的《最后的战役》《止战之殇》
对异域的异想也曾是他创作中最特别的部分,《忍着》是在居酒屋喝味增汤,想象忍者飞檐走壁,《威廉古堡》有文学写作的细节:胖女巫的黑猫笑起来像哭,蓝眼睛的公主专吃AB血型的公老鼠,《米兰的小铁匠》里,小铁匠渴望走进一家烟雾缭绕的酒馆,询问演奏的和弦到底是什么调,异域也制造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以父之名》那样的黑帮火拼,《止战之殇》那样的战时分离,《四面楚歌》那样的谍战故事,但《我很忙》之后,周杰伦似乎也懒的为异域精心编故事了,他像个旅游宣传大使,从一个欧洲城市换到下一个,网红景点转一转,梦却造不出来了,一听到他还在唱“古旧城市”这种划水歌词,简直身心俱疲
周杰伦终于变成了成功的正面榜样,但也同步变得懒惰麻木,缺乏反思,更不用说反叛,他的价值观躺在舒适区,审美标准日益单一,他写迎合时代、不动脑筋的口水歌,“宅男”“女神”“废柴”统统进入歌名,《稻香》是后期周杰伦为数不多能打动我的歌,他好不容易把目光从王子一样的自己身上移开,探讨比自恋和甜水歌更深刻的社会话题:普通人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因此《稻香》也成为了周杰伦黄金时代过去后,唯一一首再次获得普遍认可的歌
很多Jay的八零九零后歌迷,听着Jay一首首歌曲长大时,也一直努力想要不惧权威,努力想要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只是多年过后回头一看,却失望的发现,曾经那个有古堡情节的害羞男生,再也没有写出《威廉古堡》那样可爱生动的歌,他终于可以拥有古堡,但古堡只是道具,好衬托周杰伦这个弹水晶钢琴的40岁王子
寻找周杰伦
2007年之后,周杰伦到底怎么了?很多忠实歌迷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2007年,周杰伦离开吴宗宪成立的阿尔法音乐,《我很忙》之前的专辑皆由该公司发行,他和填词人方文山、前阿尔法总经理杨峻荣创立自己的公司杰威尔音乐,身为老板的周杰伦,除了创作,还有太多事情需要操心,看得出他很照顾提携朋友,后期MV多了很多他携多名艺人热舞的镜头,亲朋好友也以喜感角色纷纷亮相,然而相比之前的电影质感,后期MV质量大打折扣,更像是KTV劲舞的堆砌,毕竟成为话事人后,出专辑应该不会像以前那样辛苦,写50首歌淘汰40首,而身为老板,听到的赞美应该也会比批评多得多
2007年之后,周杰伦个人的兴趣点也发生了变化,此前音乐是他唯一的工作重点,只有2005年在《头文字D》出演一名和他本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沉默、努力的天才车手,作为新人,他表现不错,因此获得了金像奖和金马奖的最佳新人奖,2007年,他自导自演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上映,反响大好,此后他在电影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只是成果并不显著,《大灌篮》《青蜂侠》《天台爱情》...豆瓣均分5.6分
还有商业,周杰伦开潮牌店、开餐厅、投资KTV和健身房,组建自己的电竞战队......这些的确让他赚到了更多的钱,他也似乎变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但这些商业项目大多都建立在粉丝买单的基础上,我曾经的大学门口就开着周杰伦旗下的KTV真爱范特西,是他对自己影响力的一种变现,而非有计划的商业版图扩张,也看不出他想做出真正有影响力、有传承价值的商业品牌的野心
2014年的马来西亚演唱会上,周杰伦说了一句曾经很火的话,“即将上市的新专辑,我写了12首歌,听就好,可以不用买,因为我不是靠这个挣钱的”,这句话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象征,音乐上的成功,是周杰伦商业价值的基础,但当音乐已经不再为他提供主要金钱收益时,他似乎也失去了对音乐的敬畏和追求,在说过“我不靠这个挣钱”一个月后,号称周杰伦首张个人数字音乐专辑的《哎哟,不错哦》上市,有歌迷听过后在豆瓣上写到,“他不缺才华,只缺诚意”
最近几年,周杰伦的创作量进一步减少,开演唱会成了他赚钱的重要方式之一,他的演唱会越开越多,2013到2015年,他举办了76场世界巡回演唱会,随后2016到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20场,但演唱会也成了他表演敷衍、划水的重要舞台,2004年开无与伦比系列演唱会时,他会先唱好几首歌再说话,话也不多,就几句,但很诚恳,“很感动,大家冒着风雨来到这边,所以等一下我会尽力的表演,谢谢你们”,而近些年的周杰伦演唱会,老歌降调唱,朋友伴唱甚至帮唱,闲聊比唱歌多,甚至嘉宾唱的歌也比他多,他的懈怠肉眼可见,几乎呈现出一种“老油条”的状态,恨不得时时看表,划水到下班,赚钱走人
尽管演唱会的门票年年秒空,但我从未动过去现场看演唱会的念头,因为实在无法面对曾经害羞、社恐的偶像变成了腰缠万贯的话痨,露出八块腹肌,背着镶满水钻的吉他,攥着闪闪发光的话筒,唱那些消费校园情怀的幼稚情歌
拒绝长大的Jay
作为曾经的天王、几代人的校园记忆,如今的很多歌迷对周杰伦普遍宽容到宠爱,新歌不怎么样,是因为“生活太幸福了,没感想”,“他只是一个歌手,不要给他赋予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只要他开心,歌迷就知足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并不是一个“老去的天才开心就好”的问题,这是“一个人要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天才的才华流失、水平下降可以接受,他们完全有资格退休、享受生活,完全可以,但顶着天才的名气,持续不断的生产庸俗的、劣质的产品,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接受的,所以令我无法接受的,不是周杰伦江郎才尽、止步不前,而是他的敷衍和糊弄,或许他没有对不起我们,他只是对不起自己,以及自己的这份才华
我欣赏的另一个音乐人窦唯,年轻时是偶像,年长后是大师,某种程度上,窦唯和周杰伦也有相似之处,同样从小学习音乐,年少成名,是当时的叛逆标杆,窦唯20几岁时也是另类偶像,曾经的魔岩三杰,担纲摇滚乐队黑豹的主唱,红磡演唱会几乎让当时的香港奉为天人,对大陆摇滚音乐有开创式影响,但与周杰伦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窦唯从一个热闹的青年偶像,变成了一位音乐匠人,他醉心于自己更加纯粹的音乐,他不再介意受众,对音乐有更加自我、小众的探索,音乐成为他延续哲学思考的方式

《依然范特西》专辑里,周杰伦写过一首歌《红模仿》,歌词这样写道,“我坚持风格,我活在我的世界,但我的肩膀,会有两块空地,那就是勇气与毅力,我要做音乐上的皇帝”,但他没有,他甚至没有陪着我们一起长大,没有像我们一样去学着负担生命的重量,去学着面对笑和泪,面对爱与失去,去学着成为称职的丈夫和妻子,还有父亲和母亲,去学着和岁月和解,然后一同洒脱老去,周杰伦还是赖在青春期,但也没有像20几岁时的他那样,一次次带我们冲出庸俗时代的包围圈,打破想象力的极限,关注更多人的挣扎和苦痛,把流行歌唱得像诗,像电影,像艺术
周杰伦当然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如今也算得上成功的商人和老板,只是他可能永远也不明白,或者不想去明白,这个有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其实并不缺他如今所拥有的金钱和荣耀,缺的是他曾经的才华和想象力,缺的是他歌里写过的“勇气与毅力”,还有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敢于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 ----- The End ----- by 番茄_summ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