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风
关于中风
三申道人
中風者,實邪之中人,如風之來,言其迅也。
故病在三陽,瘀在三陰。虚在心則積瘀於腦,虚在腦則瘀積於心。故有其瘀,則氣血不運而失敏。有其溢,則間其氣而失諧。所以,人之中風,手之三陰收而不馳,足之三陽闢而不闔。手之三陰不收者,臟之陽氣滯而陰血不調也。足之三陽不闔者,腑之陽盛而冒干其顚也。
因此,丸有麝鐄而功顕,湯有天苓而獨精。刺不忌血而禁補,食不畏淡而懼腥,此食治之道也。言治之乎專,則功不顯。用之以疏,即起沉疴矣。
病在少陽的癥狀是爲血溢,用清化開醒之味。所以潮熱有汗,用“安宫牛鐄丸”;膚冷無汗,用“薓烏藭辛芍桂汤”。
病在太陽的癥状是血脈瘀塞不通,用散瘀消積之味。所以身冷氣寒,用“羚麻蟞黄湯”;身温氣熱,用“藭辛二醜麻芍湯”。
不同的體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氣機,合成了不同的攝取亟交流差距。這種差距是微細的,反應亟化是突出的。如果没有細緻的觀察舆精確的判斷,這種遺誤就是殘残忍,是生命的殺手。
所以,醫者不是生存的手段,如果以她爲攝取手段,那就是罪惡亟魔鬼溶合,冷血殺手。醫者是生命的保護神,沒有道心是不能逹到眞善美的境界。
…………………………
對於萬物來說,汙濁亟腐化的浸蝕是她們生存的天敵。對於萬物的生存而言,吸收營養是其本身補給充實的天然空間。就因爲她們有空間這個交流的通道,才使其得到營養而充滿活力。在營養充實的過程中吸收了有營養的東西,同時也無次序的吸收了非營養的東西。這種非營養的積壘,也就是事物本身殁滅的開始。由它去消耗著本能,縮短著生命。
中風也是同樣發生的。满腦子的官司使情緒失控,食飲過用,缺乏體能運動,使氣血不暢,久而生瘀。一觸而發,倒致中樞的淤溢,肢體的癱痪。
認識會讓人有良好的情操,而知欲會讓人婪近無畏。生命本身建立在營養與非營養之上,而攝取吸收的過程又基於消化亟知感。所以,從來就有了生命在於平衡的說灋。平時的時候無所謂,等到有病的時侯,却認爲自已倒霉,可憫嗎?可憐嗎?還是太無辜了呢?
心裡長時間的不平衡,生氣,會形成氣機的混亂而導致中風。這種中風如是在生氣絶望中所得的,就是“風中陽明”。
陽明的中風,表現很平靜,色如傅粉,接觸不敏。
桂枝15克,僵蠶10克,白附子10克,竹瀝6克,丹参6克,石膏25克,細辛6克。水煎服。
………………………………
中風
《内經》中說:“實多中風、因形盛而血泣”。是說人的食飲太遏充實了,就會使血液粘稠,津液不佈。造成形盛臟虚,腑盛臟衰,發生中風。
又說:“血脈閉溢爲中風。心肝陰鬱而血泣,陰陽同患則中風”。是說中風的原因就是血脈閉溢。而血脈閉溢的原因則是心陽不足,肝陰過鬱而形成血液凝泣,臟與腑、氣與血同時失衡,倒致陰陽不能諧調纔發生了中風。
《九常纪》中說:“其病血脈,中則心膓受之,上爲血泣脈死”。是說中風雖然病在血脈,但與本身的氣血循環不可分割。衛氣的宣通及膓道的攝化平衡,直接影嚮著心腦的運行。一但它們發生了不可協調的痹病,就會倒致風熱的上蒸。當氣血津液不能缓释這種風熱時,形成凝泣脈死或自脈而外溢。
又說:“臟腑壯則腦受而肢應之,病中風口眼喎斜,肢體不用”。是說每一個臟腑的虚實盛大,直接影嚮著腦係的平衡。而腦係的平衡則表現在九竅四肢上。中風有口舌語言,眼竅失靈,前後不禁,肢體不用。
又說:“血妄則昏死,瘀?則中風焉”。是說血脈失去它的靈活性,則會因流佈不均的混亂而形成鬱阻不通。鬱阻不通而瘀結成,中風,就是瘀結的擴大阻塞形成的。
……………………
中風,俗話叫做犯天神,天刑,天衝,或天報。也就是說,這種病事先没有徵兆。通俗的治療,有下列幾種。一般的治療方灋是:
一不要移動或使患者摇動,以皂角刺刺其十三鬼穴出血。另以鲜鷄血兑童便,彊行使病人服下。第一天,服三只鷄的血及童便,叫做血祭還魂。第二天,用天麻二两()煮四十分,入細辛五钱半()三分鍾,一次服。日兩付,旬月愈。
二在用(醒神.逥天二散)之前,亦不要移動或使患者搖動。
醒神散:生半夏,細辛,皀角,陳葫蘆粉,零時研粉吹鼻。
逥天散:龍腦,羚角粉,干漆,麝香,草烏頭,絳沉香,牛鐄,生南星,共研爲散,以箸蜜醮五分入口,日五七次,七至半月愈。
三古甆片用开水泡過,刺耳墜,耳端後上陷,玉枕破出血後,龍丹散敷之。龍丹散:龍腦,丹皮,牛鐄,皀刺爲末。
就象《九眞要.化要篇》中說的:“知拯之識也,從其來;化方之變也,從其往。往之可意,來之可追。意以言知,追以索纪。道化在方,方應其物;常兮時兮,顯而無名。”如果没有靈動的理智及精確的思路,只有照搬死套,活人亦是死數。不管干什么,都得有嫺熟的技巧。而技巧却源自知識的歷煉,歷煉就是在選擇中去更新淘汰,精確認識,锤煉,契而不捨。天地間的萬物氣象,各有特殊的條件而使其形成了色彩。氣侯温度的變化看上去很顯明,而在這顯明的背後,却有著一個極真繁衍而复雜的運變過程。這種没名其玅,正是治療的導師。
又說:“汙者濁者,万物之殺也。食者飲者,万物之虚也。其虚之應在於實,而實之不知其可弗可者,殺之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