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春——我们身处作茧自缚的虚拟



李占春——我们身处作茧自缚的虚拟
本文撰稿 李占春 《之我精神导论》作者——(注:之我或灵魂之我——灵魂之王、灵魂的主宰、灵魂的主人、哲学之我或哲学层次的我。)
我们也许不知道,也许不想知道,我们其实身处作茧自缚的虚拟。人生如梦绝不是虚言,从最本质的深层来说,我们生活在自导自演的虚拟。与地球上其他生命比较,人在这方面的本领最强,所以成了万物的主宰。手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工具使用是人一大优势,而人脑的想象与活跃能力更是其他生灵难以企及的,所以人在万物中脱颖而出。恐龙主宰的时代,我们无法去推演具体的细节,恐龙的消失,我们也只是停留在想象,而人统领大地的日子屈指可数。在历史的演变和进化中,人的组织和凝聚能力是助力人类成为百兽之王的法宝,由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家,人类华丽转身成了地球的主人。由此开始,在化解温饱之后,人类踏上了“思淫欲”之途——从形而上的视野看,人在自己创造和自导的虚拟里发展并延续着,所有的物质创造与发挥只是为延续虚拟而搭建的脚手架而已。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对火的摘取和运用,应该是一次决胜性的革命,为人类战胜其它生物奠定了基础,人类的工具通过骨器石器过渡,终于进入到金属时代,而由语言发展到文字,则是人类思维的质变,有文字到概念,再由概念堆砌概念,人类的思维从此踏上了一条虚拟的无底深渊,因为人类的一切都要顺着这个思路途径去延续再延续,这便是所谓的文明文化科学技术传统习惯等等此类。另一方向,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索取和开发越加呈现五彩缤纷,而这一切都在语言文字的疏导链接之下,日复一日、无穷无尽。人类像一个永动机,不断地打破传统原先,又不断地构筑新的框架规范和目标。人类来自哪儿?我们不知道。而人类不停地这样折腾,其终极意义是个啥?我们也不甚明白。于此,充当万物之灵长及所谓宇宙之精华,其责任和代价巨大。数千年以来,我们人类身处茧自缚的虚拟而不自知。这张虚拟大网,日臻封闭窒息,人类在其中编织一个接着一个的欲望和索求、目标和结果。与蜘蛛不同,蜘蛛是在网上吐丝,我们则是在蚕蛹里拉扯虚拟。
一如前面所说——所有的物质创造与发挥只是为延续虚拟而搭建的脚手架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人类的发展或者说进化,已经在异化我们自己了,我们忘记了老子庄子的教诲。 老子一针见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显见,现如今人类的状况如脱缰的野马,更高更快更强、发展进步繁荣,这些概念的虚拟、虚拟的概念已经将人类彻底绑架了,我们只有遵从这样的所谓‘顺者昌逆者亡’,这是很可怕的,而认识不到这点又是很可悲的。五十年之后,我们人类体力劳动的90%,将由智能机器人代劳,我们在挣脱劳作同时,精神家园却走向了牢笼,我们在虚拟中创造构建这那的时候,会不会丢失自我呢?一句话,在想象和幻想以及幻象中沉迷将无可避免,届时人将成为梦游者吗?其实,现在已经露出了端倪,沉醉于电脑电视、智能手机,人们可谓成魔上瘾,而将来人机联网将彻底异化我们人类。或许,我们可以拥有虚拟的孩子、虚拟的爱人,连机器人也被淘汰了。人啊,你不得不想,你不得不小心。
暂且打住,我们先来探讨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所谓——人的大脑一直在思考吗、人的思维为何是永动机、大脑为何一刻也不停等等,一直是无解与有解混杂,实际上都还是处于糊涂的一团糟状态,同时人们也不愿意深究,且怀有一丝丝的忌惮,为什么呢?因为这触及到了我们的灵魂之我。我们大凡都感受到了,但说又讲不清楚而已。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之我,也就是回答我是谁,这个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之我精神导论》的注释是这样说的——之我或灵魂之我——灵魂之王、灵魂的主宰、灵魂的主人、哲学之我或哲学层次的我。《导论》指出——从客观来看,之我的物质形式是指人体,尤其是指神经组织器官,因发生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反应,而产生所谓的生物能量场,而围绕人体尤其集中在大脑部位,并处在其周边的这种能量场的聚集,其核心位置盘踞的是所谓灵魂,灵魂的顶端才是之我,灵魂是之我的载体或外壳。
再回到话题——大脑一直在思考,这点很好理解,因为大脑是人的器官,血液循环只要进行,生命只要正常延续,人脑运转很正常啊。事实上,我们问的话题根本就不是这个,而是所谓思考、思维的主人,因为不甚晓得所谓之我,所以就一直在发问并困惑着。对此,有人这样描述——我们都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大脑每天就反复的播放着那些旧唱片,还是强制性的播放着。我们的大脑中至少80%~90%思考内容是重复且无趣的,只要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大脑,就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大脑要时刻运转着,一旦停下来,就会面临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我”不存在。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脑在运转着,思考着。一旦停下来,大脑就会失去对“我”的控制感,“我”将不复存在。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存焦虑,一直在不断的证明自己存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思考……可以说,强制性的思考,这是一种生存本能。但是这种本能也给我们带来了损害,占用过多的时间,耗损过多的精力等等。也有人感叹——怎么让大脑停止运动?脑袋总是不停的思考判断总结,大脑停不下来休息,很累!关于——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大脑)更善于思考?结论指出——大脑对于一个事情的理解,会优先调用长期记忆里的信息到工作思考区,如果调用不了,搜索了半天没找到,那就没有办法思考了,那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理解了。显见,人类通过文字记载知识,让人的思考、思维日臻庞杂而浩瀚了。言归正传。我们所问的——思维是永动机、大脑一刻也不停,其实是在问我们灵魂的主人——之我的状态。在之我活意志使然下,之我一直独立存在、并始终处于与大脑及思维活跃同步的状态,有的时候之我会与思维发生短路,例如梦游的时候、精神失常和极端冲动的时候、重大惊吓及生死意外事故的时刻。
《导论》<我之体味>例举了'三种体味'。<空虚的味道>指出——既然之我的存在是难以否决的事实,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采取种种办法和手段来掩盖它。尽管如此,之我犹如黑洞般巨兽,即便将整座喜马拉雅山填下去,也不可能把之我喂饱。也因如此,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之我,大都不愿意正视之我。事实上,在平淡生活、平常之人的一般感觉中,之我其实是披着隐形外衣的,这个隐形外衣就是“空虚”,背后的骚动者便是之我,而空虚的里面就是颤抖的之我。<幻想的味道>指出——依心理学理论解释,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幻想则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对之我来说,是所谓众多“调味”材料的补充,使用恰当可让之我如沐春风,使用过量则作用相反,喜欢幻想和幻想症是两个不同概念。<怀旧的味道>指出——怀旧就是缅怀过去,指怀念往事或故人。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常的主体。怀旧是一种情绪,是一支镇痛剂,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带给人的煎熬。怀旧是一种减压方式,就像从一种痛苦的地方去一种悠闲的地方放松一样。从积极意义看,之我论认为怀旧就是放飞之我,让之我或重燃昔日的火花,或让之我沉浸在往日的美好感觉,从而使之我获取片刻陶醉。但怀旧如果过了头,思维纠缠于过去不放,则会使得之我灰暗、错乱,甚至引发精神障碍。毋庸置疑,我之体味或更多的体味始终贯穿我们的生命。话说,正是有这些‘我之体味’的伴随,我们的思维和畅想才可以顺畅地川流不息,因为其背后的主宰是之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的思维想象所勾画的虚拟画卷川流不息。人事实上也是动物,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一大部分在于,人是超级想象的动物,并且按照想象去记录生活、创造生活。柏拉图说: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有人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以为的样子,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千人千面,众说纷纭。人是环境的动物,时代是部洗脑机,从一个特别客观的角度去看自己看他人,需要的视角太大。整个社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每个人都很难完全抽离出来,置身事外。假如我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无限缩小,放到10万年,甚至100万年的历史长河里去审视,也许你看到更多的是虚无和飘渺,一切名利都变得可笑,一切生命的痕迹终归是一抔黄土。但作为活着的个体,在这一小段微不足道的光阴里,需要意义这个东西,让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有存在的价值。于是,尽可能把我们自己想象的世界构建得美好一些,让自己更有活着的意义。也有人说——以前一直认为,人跟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是否会使用工具。后来发现,人跟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可以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人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可以想象出不存在的东西。而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终归还是几千年来建立的一个虚拟的世界。国家,法律,文化,甚至经济,GDP,债务,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建立在我们思想之上的东西。而有些成功的公司做出来的产品那么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卖的产品,并不是实物,而是瞄准了一个人们虚拟的感受。其实,那些名堂繁多的美味佳肴、财富美色,又何尝不是稍纵即逝的感受或幻象呢。
打道回府,我们还是呱唧所谓的虚拟。哇哇坠地,主要形容我们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啊,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被捧着下来的或出来的(除了远古年代),动物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是哇哇坠地的。人刚来世上都是被万般地爱着宠着,经历——牙牙学语、认字数数、伦理教化、学前教育、学校教育,这个知识汲取和受教育过程要持续二十余年。用所谓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其实就是在浩瀚的文字与符号里作虚拟的遨游并学会杜撰虚拟、创造虚拟,并把虚拟画到现实的物质世界展台上面。人除了吃喝、以及为满足吃喝的物质创造,这点与动物一样,其他的其最终实质都是我们想象中的感受或感受的虚拟。这些,其实都没问题,问题是这种虚拟即将登峰造极,也就是走向极端,这才是我们需要担心和警惕的,可是说警惕——其实已经是无助和无力了,因为我们很快将面临窘境——造枪的有可能用枪自己把自己撂倒。
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确,在人的世界大凡如此,但知识会不会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又会怎样?笔者在《导论》<智脑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脑科技术、电子技术、能源技术等引领下,人类很可能步入智脑时代——在人脑或人体部位植入智慧芯片,或改良人脑、人器官组织,帮助人记忆并思维、判断、解析,至少人对人类已知事物能做到“无所不晓”,将世界所有图书馆、所有资料库、所有试题及解答步奏等等人类已知东西搬进人脑,或说人的智慧、精神系统中去,并为人所知、所记、所用,进而促进人类再创造、再深入、再发展。由此,人即便活几万年、几十万年都无法掌握或穷尽的知识,在智脑时代人几个小时或几天就完成了。笔者接着提醒——我们设想,假如跨进了智脑时代,所谓之我便会露出马脚,而且是非常鲜明地凸显出来。置身于智脑时代,智慧芯片及各种复杂技术将直接触及人的大脑、器官,或者将接收器、转换器、感应器等植入人体,由此影响人的记忆、思维甚至情感、情绪等精神领域,成为人类的智慧寄宿者,以致还会悄悄靠近之我。到了那个时候,之我如何反应、如何适应、如何变异,现在还不太好说。但是,如果人类到目前还不认识之我,探究并研究之我,待到智脑时代来临时才仓促应战,那么,人类的失落和悲叹就必定会远远大于遗憾了!必须提醒的是,科技对人类之我毫无疑问会产生直接冲撞。面对诱惑,人类又难以拒绝如此的高效和捷径,之我与人性的嬗变看来注定难以逆转。为保卫捍卫之我而战,事实上就是当代哲学的使命!
其实,哲学也无能为力。因为到那个时候,刚开口说话的孩子如果嫁接上“智脑”,他将比现在的我们还聪慧,想象力思辨力更将是惊人无法预测的。笔者在《导论》<新人类与新大陆>指出——我们曾提到所谓智脑时代以及之我的困惑,但我们人类即将跨进智脑时代的门槛,这个潮流却是无人能阻挡的,届时必将会出现所谓“新人类”——智脑人。他们不光聪慧绝顶,而且能洞悉之我、驾驭之我,人类社会阶层、阶级等划分将以“新人类”为标尺,“新人类”将成为我们这个星球的精英、领导者和革命者。与二十年前的高考一样,成为“新人类”如同走独木桥,世人趋之若鹜但一时又望洋兴叹。首先,成为新人类的成本极高;其次,还存在身份、种族、国别、权利等等门坎与限制。尽管如此,“新人类”是世界潮流。如同当年的“大哥大”,哪几个人拥有,在一座中国的小县城里绝对可以打听得清清楚楚。现在,手机取代了“大哥大”,已经普及成为小学生手里的游戏工具。同样,“新人类”今后也将呈现普及态势,只不过档次有别罢了。值得庆幸的是,“新人类”对于之我的认识将会普及并提高,对之我的固守、驾驭、调剂也将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和议事日程。由于之我理论为世人所理解、所发展、所接受,和平与和谐将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和终极目标所认可。在这里,“新人类”可谓使命神圣,他们将发挥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尽管笔者在《导论》里的论述非常乐观,但是却忽略了知识爆炸性叠加,会引爆思维想象所堆砌的虚拟海啸,也就是说我们即将步入人脑联机的虚拟世界,我们人的异化将无可避免,而且不以你的意志而转移,就如同你出门在外或者步入商场,你没带手机就束手无策一样的尴尬和无奈。好比一碟小菜——届时,电影《盗梦空间》中主角们通过制造梦境,去弥补现实中的遗憾、以求得到安慰将成为现实。然而,将来的现实可能是残酷的。《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对人类最终走向何处的见解是,智人终将走向末日。随着科学革命的继续推进,赫拉利认为,科学也有可能使人类的历史终结,《简史》的最后一个章节就是“智人的末日”。赫拉利观点指出——因为一开始,无论是物理作用、化学反应,或是生物的自然选择,都对智人和其他一切生物一视同仁、殊无二致。虽然说在自然选择这一块,智人的发挥空间似乎远大于其他生物,但毕竟仍然有限。换句话说,不论智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有了多少成就,还是没办法打破生物因素的限制。然而,就在21世纪曙光乍现之时,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智人开始超越了这些界限。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设计法则取而代之。有三种科技的发展可能使我们人类被替代,它们分别是:基因工程、仿生工程和无机生命工程。在其中,赫拉利警告——这种人也不再是真的人类了,而是一种全新的物种。这一切是根本上的改变,其中的哲学、心理或政治影响可能都还不在我们的掌握之……设想一下,当我们人类可以轻易一操弄便能够进入飘飘欲仙的极乐世界或极乐状态,我们人类还会有生活的朝气、奋斗的干劲吗?我们的家庭婚姻等等传统会延续下去 吗? 可以预见我们现在的文明将不复存在,而这些都源于我们作茧自缚的虚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对虚拟的发挥和创造超出了界限,而科技在量子领域的进展将直接颠覆我们的认知和现有世界。也就是说,量子科技可能是对我们人类现有文明最具威胁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