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犬少年》拍出了最回忆杀的重庆。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风犬少年的天空》。
本来以为只是“又一部在重庆取景的”电视剧而已,开着二倍速想看看都在哪儿取景,看着看着就把播放速度调回了正常速。对于我来说,青春剧引发共鸣的往往是细节,而《风犬》光是取景地,就让好多重庆人充满了回忆杀。
剧中频繁出现的很多地点,我在「山城重庆的日常。(上)」中,也曾经写过。
这几年的重庆早就是国内最热门的电影取景城市了。摄制组们蜂拥而至,来到这座独特的城市,找了各种标志性的取景地。
但是在《风犬》中,重庆并不只是背景板,这就是只在重庆才会发生的故事。包括我在内,许多重庆人的青春碎片,都被他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有朋友甚至跟我说,一开始看这部剧让人想起了十几年前的一部本土情景剧《街坊邻居》。
正值青春的主角们,住在最典型的重庆居民区里;他们的日常是爬梯坎,吃小面,坐在坝子里的黄桷树下聊天打闹。他们读的学校是二十九中,连门口的乡村基都多次出镜;他们在我的母校巴蜀后山奔跑,还跑过了我小时候住过的那栋楼;甚至跟我们青春的时候一样,在平安夜跑去解放碑的人堆里凑热闹。
张一白导演毕竟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的作品一直都很擅长找到最地道的山城场景。这些青春的共同回忆,在导演的镜头下一览无余。






野水沟(大兴村)
📍江北区三钢二路旁,从“龙门关老火锅”往前走一点,左转下坡。
主角团的家在“大兴村”,看到这个名字,我都愣了;这是一个离我并不远,但太久没有听到过的地名。
我小时候住在江北某国企的居民区,离“大兴村”只有一个公交站。长大以后,只知道那附近拆得七七八八,建了龙湖的楼盘。以为这些房子也早就都没有了,是剧组找了别的地方取景,然后安上了这个名字吧。
国庆回家,刚好去找了取景地。还真是小时候的那个“大兴村”,就在繁华的观音桥商圈旁边,原来还有这些没拆的老居民区。
重庆是重工业城市,在过去,许多大型工业都集中在江北;而大型厂房旁边自然就会有配套的家属区,属于那个年代特有。这一片是三钢的家属区,随着工业逐渐外迁到郊区,早就没人在意了。住在里面的大部分都是没有搬走的老人。
居民区都长得差不多,从主干道边的小路上坡、或者下梯坎。一层层下去,都在不同的平面。有些房子会在中间比如五、六楼,穿一座天桥连到最近的马路。
楼梯房,外墙有些铺了瓷砖、更多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窗上装了防盗网,还有蓝色玻璃钢雨棚;窗台上平时堆满了杂物,但如果看到家家户户都挂满了一串串香肠腊肉,那就是快过年啦。
几栋房子前会围出一个小院坝,中间的黄桷树已经长得很大了,覆盖了大半个坝子。很多重庆城的孩子们,就在这样的院坝里成长。
去的那天下雨,有好闻的水气的味道;剧里面的小面摊是临时搭的,坝子里安安静静,只听得到鸟叫的声音。

重庆二十九中学
故事发生的中学,重庆人一看就知道“噢,这不是二十九中嘛,怎么还改成解放碑中学了”。但名字改得挺合理,毕竟它就在解放碑的中心地带。
我对这里的一大印象,来自于中学总喜欢到二十九中旁边的齐齐火锅去,整个年级总有很多班不约而同地在这里聚餐。然后羡慕一下这所坐享市中心繁华的中学。
如果有29中的朋友看到这里,欢迎补充一下这部剧里与你有关的回忆。






解放碑
剧里面的少年少女,平安夜跑去解放碑的人堆里凑热闹。
我也去过,也见证过一些故事。其实不知道为什么平安夜要去解放碑挤人堆,想起了有点傻傻的。但,一群人聚在一起倒数着等待钟声,然后看着气球飞起来。这样的场景就是青春啊,就是会发生点什么故事的。
十多年来,也看到了解放碑商圈本身的好多变迁。小时候无可争议的市中心,最热闹的商圈,到后面慢慢没落,又到现在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重新繁荣起来。
解放碑街上的招牌换了一轮又一轮,但也有些留了下来:比如说剧里一闪而过的溜冰场,还是我小时候学会溜冰的那座啊。



白象居
片中OP,以及主角们多次站在天台上面朝长江大喊的场景,就是在白象居的平台上。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山城建筑之一,白象居不火都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不需要再赘述白象居了,这栋传奇的24层无电梯建筑,已经成了literally每部在重庆取景的片子的必到之地。之前偶然加了白象居一家咖啡店老板的微信(是的,这栋旧楼里终于也开起了咖啡店),看他的朋友圈三天两头被剧组包场,差点以为开的是影视基地。
想了解白象居的更多,看这篇几年前写的短文吧:白象居 | 24层没有电梯的楼房,只在重庆才有。





大井巷
“秀孃串串香”出现在剧里面是理所当然。这些年秀孃也成了我带朋友去吃串串的保留场地。其实串串之间的味道差异能有多大呢,但吃串串这种事,就该是在大井巷这样的地方啊:
居民区楼下的院坝,店员都是嬢嬢,热情亲切。顾客一边吃,她们也在一旁串串串(第一个串是动词)。
比起火锅,串串好就好在每一串只有一点点,哪怕两三个人也可以拿一大堆,也随意得多;2020年了,秀孃还是五角一串的良心物价,一个人也吃不过四五十块钱。



山城巷
《风犬》里,刘闻钦的家境不好,他从解放碑回家,一路都在往下走,走过好多层梯坎,终于到了山城巷破旧的平房里。镜头再向上移,前面就是长江和南滨路了。
一路向下的镜头语言,强烈地暗示了他的家庭背景。但山城巷倒没那么不堪,这座坐拥180度一线江景的悠长小巷,记录了山城很多高光时刻。
现实中的山城巷已经算是半个旅游景点,破旧的平房逐渐被装饰一新。要是刘闻钦真的住在这里,会不会他已经把烧烤生意搬回家门口,成了步道边的又一家热门网红店?







张家花园(及附近)
张家花园,更准确地说,我更愿意叫它“巴蜀中学后山”。
狗哥创造机会给刘闻钦和安然见面时,他们一直在奔跑的地方,还有最后撒花的居民区,都是巴蜀后山。
从巴蜀中学的教学区,爬上几排长长的梯坎,就到了背后的张家花园居民区。因为学校基本上是开放的,和居民区混在一起,中学时候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后山的各种小店解决午饭,也会在书摊上买书看杂志。
这也是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的地方。当在屏幕里看到剧中人物,在我度过青春的地方奔跑,那种复杂情感,几行字真的写不出来。
我只觉得当导演真好啊,能拍电视剧真好啊。作为老重庆人、作为29中学子的他,张一白导演想拍这部剧一定很久了吧。自己青春的故事,心里的那些画面,终于变成了一秒25幅的图像,展示给千千万万人看。
过儿
设计| 拍照 | 城市
微博/公众号:雾都过儿
会发关于重庆、城市探索、摄影、设计、以及其他自己个人化的文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虽然并不知道下一篇什么时候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