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181卷 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半个秦始皇
隋炀帝的年号为“大业”,之所以叫做大业,估计在他的心目中,做皇帝就要做大两件事:其一,就是大兴土木,不能亏待了自己,其二,就是宣示国威,要让四周国家臣服。他能这么想、这么做,因为当时的中国有这种实力!
南北朝统一为隋朝,除了北周在晋阳有所损失,其次攻入邺城兼并北齐、向南平定南陈,国力并没有损失,相反,因为中国实现了统一,很多士兵可以返归乡里从事务农,加上人口繁荣和经济流通,整个隋朝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户八百九十万中是什么概念?如果按照一户五口人来计算,则当时天下有4500万人口,这一数字要到后来的唐玄宗天宝中期才再次达到,在明清之前,这是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时候。人口众多意味着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意味着国家税收,有着充足的国库,隋炀帝自然可以不用那么安分,必然是要搞些大事:
首先,勒令大兴土木,搞各类楼堂馆所的大基建,享受作为皇帝的特权待遇。在洛阳兴建东都,跟其老爸杨坚长安“大兴城”并肩;在全国各地建设自己的行宫,比如在南边的江都、北边的汾阳、涿郡等地建设宏伟的宫殿;为了方便出行,联通洛水、汴水,向北修建永济渠到涿郡、向南修通济渠达扬州,乃至修邗沟跨过长江以达杭州,工程浩大,但是作为杨广众多大手笔中,京杭大运河是其留下知道今天依然有意义的大基建,虽然初心非此,但却惠及至今。
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其次,打击周围蛮族,使之臣服于大隋的权威,获得天朝上国的无上尊荣。对于已经分化了突厥,他拉拢启明可汗,使之作为对抗北部突厥的前线盟友;并且向西打击吐谷浑一族,守住西部防线,西巡西域,展示天朝上国的威严;对于不知礼节的倭国日本,从此断交。终于,各国使节其聚在京师,杨广为了虚荣,让人在树上贴金叶、让胡人吃饭不收钱,买足了面子,但是却亏空了日渐见底的国库。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

最后,就是打击剪除不认可自己做法的老臣,杀一儆百体现权威,继续为所欲为。虽然国家富有,哪里经得起杨广这样一路使劲造,比如杨素、高熲、贺若弼、薛道衡一大批老臣有些看不懂,略有怨言,被皇帝抓一朝之错,削职或者赐死。其实这都是难免,人与人不同,杨广苦心积虑的上位,对于统治天下与杨坚有着迥然不同的想法,杨坚比较谨慎,生活节俭,而杨广则是大胆而为,奢华异常,似乎杨广的作为是对杨坚的报复性反弹,形成一种全然不同的景象,不识时务、不知道功成身退的老臣,自然是要遭殃了!

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在今天除了旅游观光,已经不能发挥什么别的作用,而隋炀帝的大运河直到今天依然是重要的南北航道,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隋炀帝,似乎就是半个秦始皇,就是那个统一六国之后四处巡游、大兴土木的秦始皇,其实,如果杨广此时不再学汉武帝去搞边境的战争事端,也不至于亡国,毕竟天下人对于大兴土木还可以忍让,但如果在前线失利、丢兵损将,则容易留给各地反叛的机会,这一点,是准正备征伐高丽的隋炀帝杨广所没有考虑的。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