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老民族的密码--黔行记
手里拿着《孤独星球》的书又回忆了一遍贵州的短途之旅,也许过于急促的节奏让我错失了很多真正的美景,但心里却不曾后悔过踏入山城,在钢筋水泥里找寻民族的韵味。倘若有一天能再回来,我想读懂更多古老民族的语言,听听他们与大自然的对话
山罩雨,河罩晴
初到贵州,以为幸运可以遇见天天阳光明媚,结果才热了一天,后面好几天就下起阵阵小雨,果然是天无三日晴,温度甚至低到只有8度,我是怎样做到不穿long johns挺过来的,哈哈!这边的山里人对于天气还有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如果山顶升起浓雾,那么第二天可能就要下雨了;相反,如果山上不起雾,而是山脚的河面上起雾,那么第二天肯定是大晴天。不信下次你观察试试

味蕾上的挑逗--酸和辣的嬉戏
一同前行的盆友早就按捺不住对这次美食之旅的期待,一到贵阳就开始奔向小吃,因为贵州的网红小吃还真的是挺特别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比如说豆腐圆子,丝娃娃,恋爱豆腐果, 脆哨等等,每天被这么多美食包围,贵州银的小日子简直爽得不要不要的≥ 这里科普一下
“丝娃娃”就是将面皮擀得很薄,然后将各种配菜卷在里头,包的形状就是婴儿般,故得此称呼。包好之后将酱料从头部浇下去,这简直是灵魂的一招,本地人叫“蘸水”, 这“蘸水”呢也是有讲究的,贵州人吃丝娃娃,一吃各种配菜的清香脆嫩,二吃蘸水的香辣酸鲜,蘸水一般都要用油炸脆花生、油炸酥黄豆、折耳根等调制而成(此处省掉11种配料。。我感觉我吃了假的丝娃娃,吃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个料是这么浇下去的,酸味也是不够火候。不过打卡的是比较火的一个网红店叫“丝恋”)。俗话说:丝娃娃好吃皮难包,想要来吃你要趁早。

脆哨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称呼,但是我猜湖南的朋友应该很熟悉了,其实就是用猪油练出来的渣,不过这里制作加工会更多,比如会加一些酱料制作,还分脆哨和软哨,但我觉得还是不如一道辣椒炒油渣来得爽快(哈哈贵州小伙伴表打我)
最后想浓重科普下的就是酸汤鱼了,第一次接触酸汤鱼还是在深圳的时候,和一位北京的姐姐约饭,那个时候就爱上了这个酸,不过用的鱼自是没有贵州本地的这么鲜。在美团上排名较好的就是老凯里和亮欢寨了,绝不走寻常路的我们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排队还是值得的,慢慢熬制的酸味和渐渐入味的江洋鱼倒是给了几分惊喜。说起酸,贵州的酸分白酸和红酸,白酸是用糯米汤发酵,红酸则是使用一种比圣女果还迷你的西红柿(当地称作毛辣角)发酵而成。一般我们吃到的红酸比较多,比如酸汤鱼,有机会想一品白酸的美味。

这或许就是一种酸而不腻的贵州味道吧。
苗寨里的匠人
这次贵州行我最向往的要属苗寨了,想象着穿梭在满是吊脚楼的村寨,听着属于苗族的天籁之音,这该多惬意。去往西江的路上天有点阴暗,开始慢慢感受到山风的寒意,不过车上导游的一番介绍倒是让我们又燃起了希望,导游一边介绍我一边忙着做笔记,心里细数着待会一定要体验着这些不可错过的热点。
在导游的介绍里,西江不可错过的三大看点是西江夜景,长桌宴,苗族服饰和歌舞。这里面或许有些商业推销的成分,但西江夜景确实是千户苗寨的一大亮点,本想要打卡《千与千寻》同款场景,结果吃完长桌宴上去时间已是8点多,这时观景台能看到最多的也只是人头和星星点点,如是傍晚时分会更好,果然就像沙漠里的星空,总是只在最美的时候昙花一现,想要捕捉还是需要提前做足攻略。长桌宴也缺少了一点本土气息,想象中是坐在吊脚楼间的空地上,摆着巨长的桌,而实际上我们体验的长宴桌也只是在普通饭店,食物就不做评价了,倒是苗族阿妹的高山流水让我印象深刻,这样的礼节其实在入苗寨的十二道拦门酒也会见识到。高山流水酒就是苗家姑娘每人手持一个酒海(盛酒器,苗家叫酒海),从高往低依次排开,当客人准备好时,两三个酒海依次倒酒(多得甚至是十几个酒碗),酒从上而下流入客人口中,形成高山流水,或成酒瀑。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阿妹会挑起一块食物,反复在试探宾客
不过最愿意让我驻足的是那些苗寨里的手工艺人,有蜡染的,做银饰的,做刺绣的,想起刚毕业那会在学习到秋山利辉的“匠人30条”,所谓的工匠研修在这些苗匠看来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吧,毕竟他们是用一生在精进自己的手艺。来之前我就非常想体验蜡染,在那些精美的蜡染图案面前久久不肯离去,喜欢那种蓝白相间的悠远。不过真实坐下来体验的时候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如果要画好一条曲线,想象达芬奇练习画一个蛋用了多久的时间,蜡染坊也经常会有各类艺术爱好者,比如老师,学画画的,有的也在这里至少呆了2周,仍然不一定能画好。这位大姐就是已经练习蜡染十几年,看到她娴熟的技艺,不禁赞叹。

苗族蜡染,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以蜂蜡熔汁绘画于白布上,染色后取出煮干水中,蜡去则花现。
像大姐这样的苗族匠人有很多很多,花一辈子的时间去传承这美丽的文化,我想也是很值得的。
没有过足“蜡染”的瘾,最后一天去到夜郎谷的时候着实体验了一把扎染的快乐。相比“蜡染”,“扎染”更简单,越是简单,却越是有趣,因为它主要是用线、绳等,然后通过扎、绑的方式,将纺织布染色,被扎/绑的地方不会被染色,所以也行成了颜色的过渡,方式不同,呈现出来的花不一样,有的图案甚至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制作完成,这样好玩的艺术,爱了。
相对来说,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的“扎染”经历了丰富的历史变迁,从先秦时候就有了,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扎染”也是各有特色。这里还特意有人来学习了如何调制染料等各个流程,自己回家做起了衣裳。
苗寨还有别的工艺体验,比如古法造纸,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回到寨里,就着晨光,开始一天“匠人”的生活。
寨里的歌舞升平
来到苗寨,最赏心悦目的还是阿妹的服装,尤其是当那些雪银络首的盛装女子走过,晃动的银饰都像是跳动的音符,清脆悦耳。
在来往苗寨的路上,就被安利了苗服这“穿在身上的史书”。据说苗族自古有很浓的归乡情结,完整的服饰被称为祖先(灵魂)认同的依据之一,服饰的流变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同一支系中迁徙得越远的族人,其保留的服饰往往越古老。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传说中在不断的迁徙中遗失了),所以服饰自然而然地承载了由历史文化记忆转化而来的民族审美经验。比如说他们会把本民族、支系的神话传说、图腾信仰、历史故事、人物以及故土家园景象等内容转化为装饰图案、造型,用蜡染、刺绣、挑花、服饰、银饰等形式记载在服装上,所以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女装上,尤其是盛装上,苗族女孩从小要学会刺绣、挑花、以及蜡染等。白银在苗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美丽、智慧、财富和勤劳,苗族人几乎全身从头到脚都有银饰品,每个部位的银饰品多得难以想象,仅仅耳环就有100多种。
当然这次还有遗憾,就是没能好好了解苗族的歌,只是在十二道拦门酒的仪式和高山流水的礼节感受到苗家好客的热情,虽不太懂每句歌词的含义。据说苗族人在很多不同的场合都会唱歌,甚至是在种植的时候,这种整日与歌为伴,在歌里唱出他们的美好夙愿,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看一回鬼戏
最后一天去到夜郎谷的时候本以为就是穿梭在各种夜郎堡之间,惊喜的碰到了谷里的地戏演出-傩戏。(哈哈,这字怎么读,考验你语文是不是退给体育老师的时候了)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在贵州,湖南多地都有,只是形式内容各有差异。
现场我们不仅看了傩戏比如《大姨妈说媒》、《报福》还有傩技《上刀山》,倒是开了一回眼界,上刀山的大哥也是有两把刷子,说媒的小伙子简直太可爱了!!
那些生活在这绿水群山的贵州人,每天清晨用一碗肠旺面开始一天的生活,应该更能体会这种知足常乐的“小幸福”吧
虽然这趟短途旅行只走了少数地方,梵净山也是因为时间原因没去成,还有特别向往的侗寨,或许选择非节假日前往,好好用双脚丈量个中曼妙,才能寻得更多古老民族秘密。
附上
跟着关键词游览西江:芦笙场,游方场,起鼓场,护寨树,鼓藏头,活路头,美人靠,风雨桥
西江的表演:苗歌、原生态歌舞、芦笙舞巡游、嘎歌古道、十二道拦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