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文艺学专业阅读书目
文艺学专业阅读书目(李永新提供)
1.文学概论(﹡为本课程必读书目)
[1]﹡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5.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9]﹡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4]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叶秀山.哲学要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2.中国古代文论(﹡为本课程必读书目)
[1]﹡刘勰.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钟嵘.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司空图.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10]﹡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
[1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台北:学生书局,1981.
[1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
[1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985.
[18]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9]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0]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8.
[2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3.
3.西方美学史(﹡为本课程必读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理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弗雷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9]﹡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1]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3]鲍桑葵.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4]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16]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7]方珊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9]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0]﹡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1]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2]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3]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5]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6]卫姆塞特,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7]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杭州:浙江摄像出版社,1987.
[2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0]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1]李普曼编.当代美学[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32]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4]B.G.布洛克.美学新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5]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6]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7]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8]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9]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中华书局,1980.
[40]北京大学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82.
[41]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2]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3]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92.
[44]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6]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87.
[47]M.H.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精选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8]皮埃尔·马舍雷.文学在思考什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9]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0]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1]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2]斯图亚特·霍尔.表征[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3]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4]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5]达布尼·汤森德编.美学经典选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6]阿瑟·C.丹托.美的滥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7]彼得·基维.美学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