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蛤蟆先生一起学会愤怒
为了省钱买的深夜红眼航班,机舱里静悄悄的,灯光也被机组人员调至昏暗,我一个人睡不着,于是翻开座椅后背夹着的飞机杂志,看到最后一页书籍推荐首位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节前我就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很可爱的书,主角们出自我童年爱看的《柳林风声》一书,有怎么被对待也不会生气的傻乐蛤蟆,有温和可爱的鼹鼠、有活泼自来熟的水鼠,和稳重有点凶的獾。

而作者罗伯特·戴博德不是《柳林风声》的作者,他是英国资深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借用这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里,大家熟悉的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以蛤蟆先生这位在读者看来活波开朗,似乎永远没有烦心事的患者,陷入抑郁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而这本书,在英国有着20多年的畅销荣誉,是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
看着杂志里的推荐语,我不禁想起,节前正好看了这本书,每次都哭得稀里哗啦。但也多亏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改变,相比以前每次旅途都会和同行人发生冲突,最后大家都不愉快,这次的旅行格外舒心。
罗伯特·戴博德教会蛤蟆先生和我什么是愤怒。我读着蛤蟆先生接受苍鹭医生十次治疗的对话,自己似乎也置身其中,获益无穷。

“你看,悲伤的原因是真实可见的:你想起了不快乐的时光,自然会有悲伤和不快乐的情绪,所以你哭了。你能接受这个解释吗?” “应该可以,”蛤蟆嗤嗤地吸着鼻子说,“可我不喜欢像刚才那样嚎啕大哭。” “你肯定不喜欢,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认为哭是不好的,是羞愧的,所以不好意思哭。在人前,除非真的难受到无力控制,一般情况我哭不出来。
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我才能毫无芥蒂地放声大哭。
但就算我可以一个人的时候哭,大多数时候,对于许多感觉我都是无视掉的。例如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受到委屈,我都会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看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无视掉就代表什么都没发生。
但压抑或者无视,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情绪如同没有长好的疮疤,时不时会痛一下,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甚至还会发炎,蚕食周边好的肌体。深夜未眠之时,最容易想起那些被忽视的情绪和实例,陷于难言的低落里。
“想象一个场景:你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给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控了你,同时,对你倍加关心照顾。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可能我会对他们的感受很复杂。”蛤蟆说。 “正是这样!而这就是你小时候所体验到的。这样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了上风,而你又完全依赖着他们,你怎么能对他们生气呢?何况你爱着他们。” 蛤蟆一动不动,沉思后说道:“的确像是个两男处境。不过,如果我的愤怒真的遇到了我父母绝对的权力,会发生什么呢?” “在我看来,只存在一种可能的答案: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的发火。” 蛤蟆立刻回应道:”这是不可能的,愤怒一定是有攻击性的,这是愤怒的定义啊。也许答案更可能是这样的:我学会了完全压抑我的愤怒?“ ”我对这个答案感到怀疑。“苍鹭回答,”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我们换一个比方,想像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怎么可以迅速减压?” “很明显,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尽可能把阀门开到最大,让气体能以最大强度喷射出来。” 。。。。。。 “我想,如果要更小心一点的话,你就慢慢打开阀门好了,这样就能让气体在一段时间里慢慢渗漏出来。这是不是你想说的?” “确实如此,蛤蟆,你快找到答案了!你和其它很多人学到的,就是如何不带攻击性的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儿童释放愤怒从强到弱以此排列如下: 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认为自己不擅长发火的可以看看这个排列,其实,我们不是从不生气,只是因为从小不知道如何发泄怒气,所以用另一种方式释放愤怒。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拖延。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拖延,就说明你在生气。而是说,拖延的背后,潜在心理机制有可能是愤怒,可以尝试总结自己拖延的真实原因。是不是对这个项目的不满,还是对布置这件工作给你的人不满,或者说对自己有不满。
我自己则会下意识用”怄气“来释放愤怒。一个人什么话也不说,谁问都不张嘴,默默的阴着脸生闷气。
这次旅游就出现一次”怄气“事件,某天我们结束一天的游玩行程回到酒店,大家说先休息一会儿,等下再出去吃晚饭。因为天气很冷,一层衣服套一层,很不方便,我趴在床上玩手机也玩腻了,于是我催大家两次去吃饭,对方都说等等,在休息一下。
天冷,疲惫,加上手机一个app有问题没解决好,我的心情很是烦躁,被两次搪塞简直烦上加烦,当同伴自言自语说”好累好冷,能不能点外卖啊“后,我噌的一下站起来,低声说”那我先自己出去找吃的吧“,就头也不回的出门了。
走出酒店,被夜晚的冷风吹回理智状态,我才意识到自己在怄气。理智回笼的我似乎看到苍鹭医生坐在我的对面,他问我:“你认为怄气是好是坏呢?”
我沉思一会儿,想,一点也不好:
- 对对方来说,并不知道你因为什么怄气,只知道你情绪突然就不好了,很是莫名其妙。既然对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更不知道哪里做错了,结果是无法改错,下次还是容易犯重复问题。这样其实是增加了沟通成本。
- 对自己来说,没有说出内心的想法,憋在心里,就会不停的想”我当时应该怎么发挥才好“,增加了自己的注意力消耗,像是在不停的耗电,容易感到疲惫。
- 因为没有正确沟通,导致对方无法改错,下次再犯的时候,我会更加愤怒。
而这种情况,其实在我前面十几年的人生里,无数次出现,并成为我与人交往的主要模式——无下限的容忍对方,不说出自己的不满,等到我的忍耐额度用完,就不声不响的离开。
是不是有点熟悉?很像古早爱情小说里一种类型:
女主一直默默容忍男主的各种无理要求,直到再也忍不下去,遂离开。等失去女主,男主才知道原来女主早已是他的空气,没有女主生活中到处都是她的影子,做什么都忍不住叫那人的名字,可此时佳人不再,徒留伤心。
一般这时候,happy ending是男主开启追妻火葬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重新抱得美人归,并改正以前的所有毛病,成为女主忠犬。
bad ending则是佳人已死,无力回天。或者女主早已哀大莫过于心死,男主怎么努力都无法赢回芳心。
以上都是童话结局,现实中则常见的是,首先没有这样的男主,大部分都只是普通朋友,对方并不会“爱我如生命”;其次就算是最爱我的父母,也很难意识到我的怄气是因为他们,只觉得我生气生得莫名其妙,进而得出我“脾气古怪”的结论。
好的关系,是合理的发泄不满,并让对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最后,两个人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认同的解决办法。
就拿我怄气走出酒店这件事来说,正确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在我开始不爽的时候,平和的对同伴说,想要早点吃完饭,我想早点吃完饭回来洗澡,躺在被窝里彻底放松下来。
相信这么简单一件事,就算朋友拒绝,说想再休息一下,我也可以平和的说那我先出去看看有什么吃的。实在太累我还可以帮你打包回来。
这样,对方明白我的真实想法,我也不用自己生闷气。

“我认为你在玩游戏,你很会玩一个叫【PLOM】的游戏。poor littlle old me——意思是【可怜弱小的我啊】。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是输了,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我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蛤蟆恼怒地说,”我没有玩游戏,我诚实地告诉你这么件糟心事,你倒说我再跟你玩游戏?“蛤蟆一脸责怪地看着苍鹭。 ”诚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词“ ”你的意思是我不诚实?“蛤蟆真要发火了,好歹他的家族座右铭可是”捍卫名誉“。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苍鹭的回答让人惊讶。”不过,我说的‘不诚实’和平时的意思有些不同,我是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愚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 ”‘共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我用’共谋‘是想说,你偷偷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是是赢家。“苍鹭的话听着有些高深莫测。
旅途中,我还遇到另一个问题——感觉自己不被尊重。
我有个毛病,喜欢照顾别人,或者说,我不习惯被照顾。
因为我是极简主义者,带的行李比较少,而同伴们都大包小包把后备箱塞得慢慢的。所以不管是去新酒店,还是离开酒店,我都会帮同伴们多拿一点,还会先下楼去做check out和帮同伴打发票。吃饭的时候会主动安排点菜,要茶水,招呼服务员,结账等事。
我当然是自愿做的啦,但每次看到同伴们心安理得的接受我的照顾,连谢谢都没有,又内心委屈,感觉自己像丫鬟小厮,照顾大爷小姐们一样。
于是我又回复到童年模式——怄气。幸好没过多久,苍鹭医生说的话出现在我脑海里,“你看,你又在玩PLOM游戏了。”
我一下子激灵清醒过来:为什么我总是遇到不尊重我的人?难道这个我讨厌的结果,其实是我和他们共谋出来的吗?
一回溯,发现果然如此。
我的同伴们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她们其实时不时会对我说谢谢,在我不舒服的时候也毫不犹豫的帮我提行李,借给我东西用。而我呢,有个最大毛病,对方谢谢我的时候,正常的应对方式其实是诚恳的接受,但我却像是受惊一样,肢体语言很抗拒,表情也不是喜悦或者积极的样子。
这其实会让人觉得很别扭。为了不别扭,正常人都会尽量避免再次感谢我。
我是因为不想被感谢而表现抗拒的吗?不是,事实是,我很害羞,于是用抗拒和不在意,掩饰害羞。但在别人看来,就是我在抗拒他们感谢我这件事。
所以,是我自己,某种程度上“让”别人不要感激我。
是我允许别人不“尊重”我。
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开始强制自己,面对别人的感谢时不要害羞,而是尽量淡定的接受。

他(蛤蟆)哀怨地问:”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 “关于什么?”苍鹭答道。 “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点。” “你感觉不好受?” “是的,不好受。他们肯定把关于我的所有事都跟你说了吧。” “他们是谁?” 。。。。。。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 苍鹭:“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 蛤蟆不是很明白。
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和蛤蟆一样茫然,坐在咨询室里的才是来咨询的人呀,至于咨询费是谁支付的,只要有人付不就完了吗?那如果来访者没有能力挣钱,是不是就没有做咨询的资格了?
太奇怪了吧。
可我第二遍读的时候,才明白苍鹭咨询师的用意,他在让来访者意识到“自主权”——你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是想要参与治疗,想拯救自己,还是想继续沉溺在现状里。
不管什么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
如果你本意是想沉溺现状,还不想离开,即使咨询师生拉硬拽,面对的阻力也不仅仅是泥潭的吸引力,还有受访者自己不愿坐起来的阻力。
而付钱这个动作,是意愿的体现。当钱是从你的手上付出的,你会更加意识到,“我在做咨询”这个事实。没有钱的人当然也可以做咨询,比如孩子,可以向父母请求资助,这个请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意愿的体现。

纵观全书,苍鹭先生一直在强调一个要点——掌握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学会发火,还是不做被人欺负的小可怜,亦或者最开始要不要选择接受治疗,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当你感受到自己能够掌控生活了,即使是一点点掌控力,都会发现,原来灰暗无光的世界,突然开始有了颜色,虫鸣鸟叫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清晰,你发现自己更加有动力做事,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