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雨登楼
一周前就听闻今日将有雨降临,但彻夜的麻将声也未能提醒我们推开窗棱,直到稀薄的日光穿透纱帐,才看到湿漉漉的柏油路,零散的人群在屋檐下穿过。今天的行程共有三个点,分别是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可惜,返程的火车票提示我最迟一点就要离开,我唯一要责怪的大概只有山西的铁路网至今不够四通八达。

下车后,雨已停,鹳雀楼就在那里,一块灰色的影子矗立着。地上浅浅的积水为眼前的景色增添了动静与虚实之美,而长不大的人依旧会轻跳两下,感受远去的孩童时代。话音未落,远处一块明亮的光板越过了桥头吸引着我,黑色的铁壁悬吊着摄像头,不知道在做什么样的宣传。真好,山西不缺乏美,也不缺乏对美的赞扬,或许欠缺的就是手段。
五位眉清目秀的孩童站在楼前呈人字形,身着金黄色的汉服,头上挽着髻,脸上的淡妆并没有受到雨水的清洗。身旁几位大人都怀抱着羽绒服,却看不到小演员脸上的退缩。此时,秋意正浓,此刻,冷风徐徐,需要绕道而行的我们听不清孩子们的发音,却听得出声音里没有颤抖。
山水只需感悟,人文需要故事。年轻的导游直接带我们乘电梯直达顶楼,对着一条若有若无的河面叙述着那就是黄河。若是在事业培训这样的会议上听到这话指定忍不住开怀大笑,觉得这是糟糕的画饼技术。但此刻,我们只有一种由衷的向往,迫切希望看到崩腾的河面,看到黄河最后的转折。可惜,就是可惜,我们只能对着脚下的广场看被设计成鹳雀展翅的形状,立于王之涣的铜像身侧去感受古人的意兴阑珊。但接下来一句话,还是扫兴许多,导游说这不是原址,真正的鹳雀楼毁于金元交战,如今的楼是新修的,形体也是原来的两倍之大。
接着我们向下一层,楼中的天井颇有些让人目眩,不敢多望。一位老师傅守在一堆字画前,端着一碗面自顾的吃着,看着面前突如其来的一群游客,也不多说,只是让我们好好看看。老师傅自命山西第一卦师,看我一眼却也不与我多攀谈,或许已经明白我这样形体消瘦,两腮无肉的人拿不出多余的银两,但他夸我办事沉稳,不管领导有没有听见,我还是很欣慰的。而我的学弟被他一把抓住多说了两句,也不过送几句祝福,花十块钱用几枚铜币砸水中的龙头,颇为有趣。这山西第一也许不是准,而是快乐。
很快我们又下一层,毕竟大家对满屋的字画连欣赏的能力都捉襟见肘。而这一层,美丽的导游几乎将永济的历史简练的介绍了一遍,包括耳熟能详的杨贵妃也和这里有所关联。只是建议那人偶不妨再请点大师修改一番,不然唐玄宗脸上笑的太过邪魅。而黄河大铁牛的铸造,竟然是举全国之力而成,真的是匪夷所思,骇人听闻。不过,此等惊人之举往往只有中国才能做到。
经过了三层的聆听,我们只需要对着一楼的壁画和模型,略加观赏就加深了今天的印象。而且,到了一楼,早已有人耐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冲到楼前,利用宝贵的自由时间,频频拍照。其实景在心中,不知胜却多少旁人眼光。与其费劲心思寻找自己最美的侧脸,倒不如去广场的中央,用力的鼓掌,听那神奇的鹳雀之声。
临走,我还不忘买一枚纪念币,背面是毛爷爷书写的《登鹳雀楼》,因为我也想更上一层。试问,谁不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