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1
昨天晚上,突然特别想家。
这里的家,不是指A地也不是指B地,更不是指学校不好而想回那个所谓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家”。
以前理解的“家”是什么意思,我现在对于“家”的理解又是什么呢,我都忘了。
这一点也不重要了。对于这个概念,我脑子里一直有两种想法在打架,是温暖的还是冰冷的,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随时都可以依靠的还是总是需要我的。这个时候总有人跳出来说:“这怎么分得清,肯定是都有阿!”这确实也说得没错,我现在还算过得不错,衣食无忧,只用学习而不用操心过多别的事情。是指这种“快乐”吗?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因为想家而躲在被窝里偷偷哭,那你们也不用理解我这样的想法。不会换位思考就不必了。
3岁想要的“玩具”简单快乐,12岁想要的“玩具”保质期很短,18岁想要的“玩具”拥有之后又被自己搞丢了。22岁想要的“玩具”呢,是我觉得我很喜欢不会再弄丢,也有自信它会一直陪伴我长大的。
可惜,渐渐地,这种特别的自信没了。
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喜好可以因为不断变化的时空和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而随意切换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玩具,然后丢掉,再捡起下一个。
我的家里没有任何玩具。9岁生日那天,家里吵得不可开交,我害怕得偷偷用手机跟我姨发短信。于是,她用送我生日礼物的借口,来了我家楼下,我飞快地跑下去又爬上楼。这种假装解围的事情,我干过不少,大人们肯定是一眼识破的。我记得那天我又挨打了,但是那个差不多跟我一样高的玩偶,是我唯一收到过的。
去年考研的时候,它被拿出去丢了。
人真是奇妙的生物。如果我跟我妹交换人生的话,我反而不会因为从小有很多玩偶而很开心,我妹倒是会因为从小到大上学不用花择校费开心到飞起。真好笑。
我可能是太累了,想找个地方一个人休息一下。也可能是觉得老师分给我的part每次都不公平,只有努力争取机会表达自己从而不被扣分的样子特别可笑。也可能是因为心软和听话,明明有事情的时候都有在认真沟通却总是挨骂和不被理解。
但是我仍然感激大学四年至少有两年在认真学习,我老开玩笑说自己是经济学“半吊子”,其实是真的。目前看来,本科积累的经济学知识有帮到我很多,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很多看问题的视角。当然这也直接导致了我,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几门交叉学科思维过于混乱,给不出当前学科想要的答案。
需要自省,需要随时保持谦逊。
让我“好好珍惜”,我便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