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了的情绪与想象
1.「被屏蔽了的情绪与由来」
结束工作以后,我偶尔会回忆那段时间的状态和想法,再对照现在的生活,发现现在生活的一种缺失:我似乎越来越能冷静看待许多问题,并且习惯于按照某种既定模式去思考。
听上去是件不错的事情,但实际上背后意味着我已经习惯了屏蔽情绪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我以为最大的收获是思考模式和心态上的。很长时间里,譬如生活中当别人问到 「你觉得这件衣服好看吗?」,我的思考模式是:这件衣服会被用在什么场合?频率有多少?好看的标准是相对什么来说的?穿上的人期望别人看到他时是什么感受?
这样模式的形成是在整个工作链条里,当面对某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时,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和目的,才能更好地应对它。熟练地使用这套叙事会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当脱离了这个环境后我意识到这套叙事的缺陷或者说是无法应用在生活创作中的原因是:它屏蔽了情绪。准确地说,在工作的叙事体系里,本就不怎么需要情绪,它需要的是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严丝合缝的叙事逻辑,凭借数据驱动的合理性。或许情绪在其中反而是阻碍,即便是相互之间的沟通,倘若能诚恳地交换彼此的关注的问题,似乎也全然不需要情绪。于是,就这么一步步走下来了。
但是,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倘若全然屏蔽了情绪,事情到了最终不就是 AI 了么?但是显然我们并没有 AI的海量训练数据支撑,可以训练出一个完美的模型从而获得没有缺憾的人生。我似乎感受到了当初工业革命时流水线产物的画面:相似到连螺纹都一样的螺钉,机油的味道和疲倦的工人呼出的热气。
2.「对抗与自我攻击外的另一个可能」
几天前和一个同样辞职现在在国外念书的朋友讨论这个问题,情绪的价值在哪里?他给到了其中一个方案,叫做倾听身体的情绪。譬如说之前工作压力大时,我偶尔会买一些自己不怎么用得到的东西:无论是球衣球鞋又或者是其他。从理智来说,我完全清楚自己并不需要它,甚至这有点像陷入了消费主义陷阱中,但是买的那瞬间有某种轻松释放感。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那其实是对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的望梅止渴。希望时常能去打打球,但实际上光是上班已经耗尽了精力。当我们听懂了身体表达的情绪,或许能更好地和它相处,呆在一起,而不是无休止地对抗或自我攻击。
情绪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活在当下。很长时间我都很羡慕那些能完全沉浸在生活里的朋友,他们既可以认真地做事又可以享受生活。对我而言即便是在玩乐,却像是隔着一层轻纱,面目模糊不清。铃木俊隆(也就是日本对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禅师之一)在《禅者的初心》里也提醒了众人
要想让修行不带任何目的,有一个方法,就是限制你的活动,或者说专注于你当下的活动。不要在心里放入某些特定的对象,而是该去限制自己的活动。当你的心游荡到别处,你就没有机会表现自己。但如果你把活动限制在此时此地,就能充分表现出你的真实本性,也就是那普遍的佛性,这就是我们的禅道。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情绪可以给我们活在当下最直接的正反馈,无论是快乐或者难过。这样直接的反馈都能让我们对当下更加专注。当然其实更后续的影响是会对生活的觉察感知敏锐,更具创造力。
3.「给自由以夜晚」
最近也在看伍迪艾伦的纪录片,他在 1991 年的影片《影与雾》包括后续的影片中都会引入一些哲学的思考和讨论。

这些偏好到后来已经变成了他电影风格的一部分:充满了大段大段的台词对话,奇妙的是观众并不会因此感到厌倦不耐烦。有着这些思考并不奇怪,神奇的是驱动伍迪艾伦表达出来的动力是什么呢?我没得到答案,但在一段他与采访者的对话中窥见了一种可能:
Q:“夜晚有一种自由的感觉。”这句话是不是一句关键台词? A:没错,这也是电影的隐喻之一。一旦你走进黑夜,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好像人类文明已经消失了。所有的商店都打烊了,一切都是黑暗的。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你会发现城市其实只是一种人造的,约定俗成的东西,而真相是你生活在一颗星球上。这是一种自然的野生状态,那些保护你,让你自欺欺人的人类文明都只是伪造出来的东西。
是怎样的状态才能以这样的方式回答呢?他真的看过远离城市的夜晚。那种深入黑夜的意象和情绪沉入他体内,才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偶尔我觉得,保有自己的情绪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对抗被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和自己的情绪能安静地坐下来相处并抚摸倾听它们,或许才能更好地了解表达自己。而最近看到的一些新闻也想说,无论对抗情绪或者自我攻击都是对自己过分苛刻的事情,我们受到的教育忽略了情绪之于个人的价值,总被推动着去对抗它去取得一些成就,而事实上,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在艰难的生活里开心一些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