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规律
读初中的学生,最容易喜欢追星、爱时尚。那时候我身边流行着一条青少年都很喜欢的出路:就是约几个翻墙上网的男生,打一个看着不顺眼的老师,然后被学校开除;然后按照前辈先贤的经验去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一带的城市去打工,过年再领回来一个外地的女生结婚成家,成为一个优秀的表哥,被后来的小表弟、小学弟争先恐后的模仿。
听起来像海盗的故事一样。因此,再回头看《老男孩》那部电影,就不能再被感动了,那些进入社会后辛酸苦辣的悲惨经历,都是“蝴蝶效应”的结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考试时不会写,滥竽充数毕业了,找工作的时候犯难了,有可能漂亮的HR也是滥竽充数没有敏锐的识人能力,但实际工作的时候不能完全胜任,熬夜加班赶进度的时候还是逃不掉付出才有收获的规律。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运营规律,可能都被概括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本书里了,可惜即使博学多识到马克思这种程度,也有着穷困潦倒的日常和不太幸福安逸的一生。
社会市场的规律可能挺简单:生产东西,然后卖出去,产生收益。火锅是卖饭、小区是卖房、学校是卖教育、苹果是卖手机。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花钱,就有人赚钱。最终,赚钱最多的是少数人,因为只有多数人劳动且贫穷,才能突出富人的光辉闪耀;假设大家资产都一样,街道上也就没有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三六九等的汽车,或者二等座、一等座、商务座的差别了。
看书的没有消费能力,有消费能力的不看书,所以书店的生意没有服装店的生意好;各国化妆品的优势,更是美在脸上,甜在心里。
地球上没有规则,地球上只有规律。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