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激的家庭教育——消费观
一直很想写这个话题,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made了现在的自己,而原生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一定也有感激的地方。我也曾经和所有人一样,经历过非常迷茫和心理压力巨大的青春期,但是感谢爸妈,让我在经历过那段时间后,逐步自愈了起来,才可以在今天,即使中年失业的情况下,也依然阳光灿烂的生活,还可以充满感激的去记录下,我感激的那些家庭教育。
我妈的消费观是所有这些教育中我最感激也是最骄傲的,我小的时候一直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但消费观的形成,肯定是通过和妈妈一起消费得来的。爸爸妈妈的消费一直是非常节俭,我虽然继承了爸爸的屯物癖,但是节俭也依然是节俭的,以至于我后来的同事经常问我:“你存的钱要用来干嘛啊?”我居然也完全回答不了这种问题。虽然消费节俭,但是妈妈对我的用钱,却是有张有节。小的时候妈妈有一个小红钱包,我印象非常深,包括长大后,这个小红钱包就放在家门口挂着的一个大书包里,小红钱包也从不拉拉链,里面永远有着几百块,用完了妈妈就又会放进去,妈妈经常说需要用钱就自己拿。我不知道我与生俱来的正直来自于哪里,但结果就是,我从来都没有背着妈妈拿过里面的钱,如果我需要用,我一定会告诉妈妈我拿了多少钱,因为日常零花,妈妈从来没有限制过我。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好朋友,现在叫闺蜜了,在周末的时候出去玩,逛街逛公园去各种馆,妈妈每次都会说,多拿一点,你们吃好一点,每次到了这个时候,我都特别开心。很多少年时的美好回忆,都因为妈妈在金钱方面的没有限制,而开心很多。妈妈在给我花钱上,除了这种出去玩耍的零花,只有两件事非常非常大方:一个是买书,一个就是吃。
买书真的是我童年非常快乐的另一件事了。妈妈说她回来后发现我被二姑带的非常爱看书,在3岁根本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只要给我一本书就能让好动的我迅速安静下来。关于买书有几件事印象深刻。一个是永定路那里有一家新华书店,小的时候如果周末决定去永定路,那么我和爸爸都会站在新华书店里很久很久,无论我买什么书妈妈都完全不会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奶奶家有一段时间装修,那时候我住在大姑家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爸爸妈妈来看我,带了一盒当时很奢侈的肯德基(奢侈并不是因为贵,而是当时北京就只开了两家肯德基,离我奶奶家还都非常远),还有就是5本书,那5本书啊,我现在都非常非常喜欢看。书籍真的太好打发时间了,因为这5本书让我当时在大姑家的那段生活非常充实。小学期间,妈妈还鼓励我订杂志,于是那时候我最爱的杂志是:《哈哈画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完全陪伴了我的小学文艺生涯。爱看书的习惯,几乎可以说,全在妈妈的支持下让我延续了下来,这一点我非常感激妈妈。
还有就是吃的,妈妈说她小的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她又是个非常嘴馋的小姑娘,真的是难熬死了。她说她从小就发誓,如果将来有了小孩,一定想吃什么就给她买,绝不让她再有她小时候的感觉。于是我真的一直在被妈妈鼓励吃。我小的时候特别特别瘦,因为个子长的快长得高,所以可能就没来得及向横发展,妈妈每次回家都主动给我买很多零食,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就不是很爱吃零食,经常都分给哥哥吃了。但也有事情我非常有印象,就是那时候的西直门有小吃一条街,如果我周末去找妈妈,再和她一起去自己的小家过,妈妈一定会带我去西直门小吃一条街吃个够,她会一直鼓励我吃吃吃,我最爱的就是八宝粥(因为里面放了糖!)和炸鹌鹑。当时的幸福和满足感,真是现在想想都不自觉的上扬嘴角。
在其他方面,妈妈就很抠门了,比如衣服啊各种小玩意之类。但也有让我有印象的事情,比如高二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双安的esprit柜台,破天荒的一次买了5件衣服,花了1000多块,那5件我现在都有在穿,很好看很喜欢,再加上我那时候就有的好品位,完全不过时且优雅。高中还有一次,这一次的回忆和爸爸有关,学校组织跳广场舞,需要一件白毛衣,那周妈妈出差,爸爸带我去当代商城,跟我说一定要买一件贵一点的白毛衣,后来真的买了。和妈妈的抠门儿相比,爸爸对我金钱方面的要求从来是有求必应,男友力爆棚!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什么钱,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却如此健康,让我始料未及。他们出生的家庭,和同时代的其他家庭相比,都是稍微富裕一些的,但他们都保持了朴素节俭的消费观,现在看来,节俭的都有点不健康了,但依然让我佩服,且感激。我父母给我的爱,我无以为报,只愿来生他们做我的儿女,我来全力爱他们。
后记:写完后,想起最近看的《你一生的回忆》中探讨的语言学的部分,就是写之前你的想法是混沌的,但在写出来的那一刻就瞬间明朗了,这正是我每次写作的真实感受。这篇文章本来只是我又想絮叨了,结果写完后发现,以后自己得了老年痴呆,还可以看看这些回忆,值得记录。愿父母永远身体健康,精神矍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