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理工男生说起废物及出路
评论热点从来不是我的风格,但是对于大连理工硕士自杀的男生,有很多话实在不得不说。
我也经历过那么灰暗的硕士期间,还记得研一入学不到一个月就已经有同学发IE了,过完研一的第一个十一身边的人都在讨论课题,但我却什么都不知道,只好把自己藏在图书馆。 到了研二,大神就更多了,中途退学出国留学或工作的,在国外做课题的,甚至连转行的思路都很清晰,投行咨询或者手拿很多证书,而我拼命捣鼓只弄出了两篇水水的中文核心。 身边的人看起来都如此厉害,我不是那个可以早出晚归连泡脚都在研究编程的努力天才,也不是那些优秀的毫不费力轻轻松松发了好多篇SCI却每天为爱情烦恼的大神,更不是那个不怎么努力也不怎么轻松却目标坚定并成功地去了她想去的日本工作的上海妹子。
有段时间,我甚至害怕聚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聚餐,最后永远会绕回你做的课题上。 我承认,我对我做的课题一窍不通。
在读研以前,我的理想就是SJTU,为了父母的荣耀也好,为了证明自己也罢,我总带着一丝自命不凡。 作为从高中就不怎么念书却在最后两个月奋发图强的黑马,在高考大省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后,大学四年心中都充满了“我本来可以”这种信念,我相信本来我可以很优秀,本来我可以去很好的平台,所以本科算是铆足了劲,最后的确也证明了自己。 研究生入学前的暑假,我给自己的人生的设定是SJTU的master,HKU的PhD,好像人生可以那么自然的顺利下去,好像科研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但是所有的计划随着研一下学期进实验室开始蒸发,无法说是自己太笨,无法说是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也无法说是老师带的不好,可是一切开始出问题。 好的文献看不懂,差的文献规律倒是摸透了(所以最后我就用这样的套路水了论文),程序跑不出来,项目卡壳却只能被骂,没有人告诉你要怎么攻克,而自己却只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可以说,当时最担心的是无法毕业,在图书馆边哭边打电话,写大论文反反复复抠细节,每天早上等图书馆开馆一直写到闭馆,最后几个星期甚至不去图书馆,在宿舍从天黑写到天亮,再从天亮写到天黑。
如今回想,所有这些和大连理工那个男生都如此相似。 内向细腻的人,才会如此关注生活的细节。也许我们很少和外界沟通,也许我们出了问题永远从自身找问题,也许我们一下被生活暂时的境遇困住无法脱身。
毕业找工作的时节,我才从废物的感觉走出来,或者说找到了一群废物。有学神觉得自己是水货,也有人已经悄悄得了轻度抑郁,大家都一样惶恐一样迷茫一样不自信。 尽管有了小伙伴的共鸣,毕业那天我却是无比开心,从此我走下外界看来的巅峰,只有我知道那是我的至暗时刻,暴饮暴食,失眠恐慌,无助而自责。 我的名校偷窃者情结在工作很久很久以后才消失,我想即便我没有配上我的母校,也不代表我不够优秀。我想即便我没有达到母校毕业生的top级别,却构成了名校毕业生平庸的大多数。 而名校盛产平庸之辈,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 而大多数人,都要接受平凡是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