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铸人
每个人都在接受两套信息。一套信息来自父母,存在于自身每个细胞之中,它是遗传物质,决定着我们的身体形态;另一套是通过自身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的信息,构筑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两套信息相加,决定了我是谁。遗传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并已写死;外部世界是广阔的,充满变数。前者是常量,后者是n阶变量。
信息是守恒的,有多少输入才会至多有多少输出。任何人的任何灵感触发和异想天开绝非空穴来风,大脑思维活动定然以感官输入的信息为其定义域,我们总会根据自己有限的认识揣测未知;最好的例子恐怕是对于外星人的想象,任何影视作品中都以地球生物为原型,因为没有谁接收过有关外星人的信息的输入。
信息来源狭窄的人,不用指望他的内心世界会有多丰富,也不必考虑他会吐出真知灼见;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创新,并非源于空想,而是不懈的学习。
若你输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全部经我转手,那么我就是你的世界,你将活在我虚构的谎言之中而不能自知,你的内心世界我将了如指掌。若哪一天我看不透你了,定然是你有其他的输入。儿童需要这样的谎言,以保证他们世界的简单单纯;青少年开始自己观察世界,识破了这个谎言。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困难的。世界上的信息是无穷的,而语言是十分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信息,导致语言充斥着歧义的混乱。语言是流动的,时刻变化着,词典试图确立标准,却徒劳无功,根本无法阻止人们为词语附加新的意义。人们只能在达成共识的话题内愉快交流,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八卦,专业人士的行业术语,亲密同伴之间的顾盼神飞。正是信息交流的困难,导致人与人之间有效的隔离,人才作为一个个个体被对待。表达能力强,需要有庞大的词汇量,对词语的意思有精准的掌控。在我生活的村庄,词汇量十分有限,小时候觉得一些话有道理,又觉得不对劲,然而无法辩驳;很多年后,我才能清晰识别,然而仍然无法和他们辩驳。
考虑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们,理想情况下他们没有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输入,将是十分有意思的,因为我觉得可以从信息流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数学建模,研究他们的思想变化情况。他们构成了一个信息的自治系统,和一个理想情况下的热力学系统一样,如一个密闭容器内的气体。自治系统内的信息最终将达到平衡状态,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将相当一致,然后不会再有变化,他们的风俗习惯定型,政治体制趋于稳定。有不那么理想的案例,如清朝的闭关锁国,如偏远的小村庄。此时给这个达到稳态的系统输入一些新的信息,或大或小,会引起一阵激荡,如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信息量小,可能会被吸收消化;信息量达到一定阀值,与此自治系统本身信息量可相提并论,则会导致自治系统原有结构崩溃并重新改组。
现代人的信息输入来源有二,一是科学边界的扩展,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二是得益于因特网,为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建立了连接,由此带来信息组合形式的爆炸性增长。每个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多样化,不同的信息组合铸就了不同的人,导致人的多样化,人的共性会越来越小。传统社会因为信息交流的障碍,人群以地区为单位,同一地区的人相当一致,不同地区的人迥乎不同;现代不同地区的人几乎没有差别,相反身边的人却差异明显。全球信息的融合,最终将导致全球信息流动趋于稳定,不同国度之间人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同时因为每个人能够接受的信息有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201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