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仪对牛弹琴之后半段
僧佑禅师在《弘明集》里讲了一个故事:“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春秋时期,有一位有名的琴师叫公明仪,他带着琴去访友,路途中看到一片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老牛在吃草,他停下来歇口气,然后也弹弹琴,他先弹了一首琴操叫《清角》。 但是牛无动于衷,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成语,“对牛弹琴”。其实,这只是前半部分,还有后半部分。 公明仪发现不对,我琴弹得这么好,牛没感动,看来清角之操不是它的境界,影响不了它。他就把琴改过来,用琴来模仿牛虻嗡嗡叫的声音,牛马上竖起耳朵来听,是不是蚊子、牛虻飞过来了。 然后又用古琴来模仿一只失群的小牛,很悲伤、很寂寞、很难过,在寻找牛妈妈的这种叫声——孤犊之鸣。 牛妈妈的母爱被激发起来了,马上就掉尾奋耳,蹀躞而听,于是很动心地到处徘徊,寻找鸣叫失群的小牛在哪儿。 公明仪弹琴的后半段,是僧佑禅师《弘明集》里讲的故事的后半段,他弹的琴跟牛的情感体验能力相通了。
所以,不单是人有情感体验,一切有情都有。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