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认知决定了你的生活?
同样是失恋,有的人放得下,认为也未必不好,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
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同样是失败,有的人总结教训再接再厉,也有的人自怨自艾,不肯面对。
你看看,同样的事还有很多,但每个人的应对的方法不一样,结果当然不一样。
那么,认知是怎么决定了你的生活的呢?
01
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
其中一人对此想:“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个人想:“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理论:情绪ABC理论。
即:发生的事情对你的刺激( A) .你对刺激的看待方式(B)、造成了刺激对你的影响(C)。
你对事情的看待方式是最重要的,改变B ,就能改变结果,改变刺激对你的影响。

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都缘于我们的信念,也就是认知。
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02
这两个人的认知,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态度,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态度。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人,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 自己应比别强,自我价值过高;
-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03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绝对化的要求: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
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
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过分概括化: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
三、糟糕至极: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
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