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门与圣道门
圣道门的特色
(1)四大特点
圣道门的特色,从内在本质来说,有四个特点:1、全仗自力,不仗佛力;2、必须断惑,方了生死;3、秽土环境,证道成圣;4、难行难成。
因为圣道门全仗自力,所以又名自力法门。因为圣道门是在秽土证道成圣,故名秽土教。因为圣道门难行难成,所以名为难行道。因为圣道门必须自力断惑,方了生死,所以名为通途法门。
(2)正依经典
圣道门诸宗,所主要依据的经典,各有不同,比如禅宗主要依据金刚经、楞严经,天台宗主要依据法华经,华严经主要依据华严经,唯识宗主要依据解深密经等,律宗主要依据四分律等,小乘佛教主要依据阿含经。各据相应的佛经,以建立自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修行。
(3)祖师传承
圣道门诸宗,都各有相应的祖师传承,例如中国禅宗,以达摩大师为初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为二祖到五祖,慧能大师为六祖。
中国天台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四祖智者大师,五祖灌顶大师,智威、慧威、玄朗为六七八祖,湛然大师为九祖。
中国华严宗,以唐朝杜顺大师为初祖,智严大师为二祖,法藏大师为三祖,澄观大师为四祖,宗密大师为五祖。
中国唯识宗等都有其相应的祖师传承。
1.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可成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方便。
·
圣道:通途大乘,信心难成,广修万行,不常值佛,累劫勤修,进退不定。
净土:最胜方便,摄护信心,专意念佛,而得见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
2.
龙树菩萨的“难易二道”
《大智度论》:“菩萨于诸法皆易无难,余人钝根故,有难有易。”
《易行品》:“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
圣道:诸、久、堕,勤行精进,难行,蹉跎,苦,易退转。
净土:一、速、必,以信方便,易行,疾至,乐,不退转。
3.
昙鸾大师的“自他二力”
《往生论注》:“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
圣道:外道乱法,声闻障缘,恶人破德,能坏梵行,唯是自力,不退转难。
净土:无外道乱,不堕二乘,功德不坏,入毕竟净,佛力住持,正定之聚。
4.
道绰大师的“圣净二门”
《安乐集》:“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
圣道:分正像末,今时难证,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
净土:永存世间,万修万去,今生此时于此世界专称佛名。
5.
善导大师的
“二藏二教”“要弘二门”
“正杂二行”“正助二业”
《观经疏》: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般舟赞》: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
圣道:余经,五乘法,渐教,立足众生心性,面向福善圣人,万劫苦行,诸善万行。
净土:三经,菩萨藏,顿教,立足弥陀本愿,面向罪恶众生,毕命为期,专称佛名。
6.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的
横竖二门
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示学者》:
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涂。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
·
圣道:竖出三界,自力断惑,超生死,事难,功渐。
净土:横超三界,佛力接引,生西方,事易,功顿。
7.
印光大师的通别二门
《近代往生传序》: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所说法门,浩若恒沙。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
·
圣道:仗自力,唯摄上根,只摄善人,修戒定慧,断惑证真,多生累劫,了生脱死。
净土:仗佛力,普被三根,摄善恶机,持佛名号,真信切愿,一生一念,往生成佛。
文钞原文: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白话译文:
◎近来的人常常好高骛远,稍微有一点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大多将念佛看作无用。他只知道禅家机语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广大,却不知修禅之人即使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若烦惑未尽,则依旧不能了断生死。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即使明白种种名相,也如人只说食物却吃不到,只数珠宝却得不到一样,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密宗虽然说现身可以成佛,但能修成的人,绝不关地上凡夫的事情。凡夫妄生这种想法,则着魔发狂的,十有八九。因此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它是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印光法师文钞》·复姚维一书
净土法门就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通途佛法一般讲四个,叫信、解、行、证。首先对一个法门要有信心,有信心之后,通过闻思读诵还需要理解。这个解在宗门下就是大彻大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这就叫见道,见道就是知道怎么修行了。见道之后就要修道,修道的结果就是证道。所以就建立信、解、行、证这么一个钩锁关联的过程。
净土法门跟通途佛法这四个环节不一样。首先也讲信,净土法门更要讲信,由于要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那种果地上的境界,那种慈悲。这种信比通途佛法的信更难!但是修净土法门更需要这个信,没有信一切免谈。首先要建立信根,产生信力,破疑生信!
第二个环节不需要你开悟,不需要你大开圆解,你信了之后,紧接着你要发愿。发愿怎么发?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作为参照系,发自己的愿。于是我们进一步对阿弥陀佛大愿的核心要了解:整个四十八大愿就是要令众生当生了生脱死、快速成佛的——是这么一个核心。所以他要接引九法界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顺应四十八大愿接引的特点,发往生净土的愿。
那由这个愿,我们就开始去修行,修行有正行,有助行。正行就是执持名号,用助行规范自己身口意三业。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容易修行,但信却很难。信愿行当中,信最难突破,这叫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突破了信,就会导引愿,有愿就开始有行。
所以净土法门易行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它不需要你解,不需要你开悟,不需要你理解很多东西。当然你了解心性的全体宝藏当然好,可以上品上生。但是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不把它作为重要的条件。但是愿是重要条件,缺愿不行!于是这个信愿行才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果非要见道才能修道,那么多人见不了道怎么办呢?开不了悟就没办法修行喽?
PART 2
净土法门还有一个特点,从修因证果的角度来说,它的悟不是谈自己的悟,而是只要相信释迦牟尼佛讲的《阿弥陀经》,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你只要信了这个话,你就把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转为我们自己开悟的境界。
所以还是要信,不是说要我们亲证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有人动不动就怀疑净土法门,说你说有阿弥陀佛,你拿给我看看。他说得也有道理,但这不是凡夫所能够拿得出来的,不是凡夫所能亲证的境界。
于是它跟通途法门在第二个环节上就不同了。通途法门需要解,那么净土法门只要发愿。通途法门讲行,净土法门也讲行,但是行的内涵不一样。通途法门最后讲证,净土法门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就是我们的证,不一定我们现世就要证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