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错过的成长——读《娇惯的心灵》想到的
被错过的成长 ——读《娇惯的心灵》想到的 2020/10/19 最近出版的新书《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我刚读完,觉得非常可取。我不是社会学家或高校问题专家,但是美国青少年和美国高校里面正在发生的一些问题,我也十分看出我的环境中类似的端倪,当然仅仅是就我接触到的中国城市中产孩子成长路上的情况。我们越来越脆弱,我们越来越无法成长为更新的人,我们甚至失去了对新人可能性的相信与追求,我们的网络社交只是两派站队在互联网上陷入纠纷(而现实中甚至也有类似倾向)。 《娇惯的心灵》一上来就说一个该书批判的错误观念:“凡是伤害,只会令你更脆弱。”其实这种谬误我们都觉得明显错误,但生活中总有它相对隐晦的变体。我只说在中产家庭,可能父母会过度爱护、寄望于独生子女,体现在我和我后面的代际里,城市孩子总是上了一堆补习班,总是不被放心地放出去玩,总是过度地在考试。这是为什么呢?可能一个原因是,父母过度地为孩子的前途铺路,谁都不希望孩子将来是人生输家。于是,孩子的心里,从小也倾向于要找到人生之路效率最大化的最优方案,并且对自己是有最优化人生获取成就的期许的。大人的最优方案帮孩子规避了好多弯路,这是一种保护,以至于孩子遇到后来人生中不可免的弯路和挫败,可能承受力会变差,觉得这伤害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挫折的伤害其实经验过的人都会知道非常必要,而挫折并不一定会令孩子更脆弱,很多情况下反而是让他们过了这个坎以后更皮实的,并且是丰富人生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另外从小没承受过人群里种种危机和复杂的人,更容易对人性的预期出现偏差或不能了解真的人,样本太少,种类太单一,挫折太少,这些“保护”的干净环境,长大后是要成为隐患的。可能抑郁感那么多,和这个干净环境降低了适应挫折的能力,也是很有关系。 “永远相信自己的感觉”谬误也踩点很准,就我自己来说,我的感觉往往会把不确定的、感受不好的事情滑向“失败的事情”,就是夸大负面情绪而没有足够根据。《娇惯的心灵》是一个比较保守稳妥的书,对于人的认知偏差,它当然不诉诸制度改良、革命之类,它只是提出来要自我调节,比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这个疗法我附在文后,感觉针对小抑郁小焦虑很有用)。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拒绝接纳相斥的不同思路,这会导致人越来越封闭,在自己的逻辑里走极端,而缺乏反省和换位思考能力,不能对世界上不一样的事物保持开放和了解的心态,不能容忍不同的声音。这个事情如今正被大数据的普及和发展变得严重,因为诸如著名的“今日头条”等APP都是推荐和你浏览过的新闻相近的消息的,这当然可能是认知偏差的加剧。另外感觉社会的分层并且日益撕裂,就算不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导致的,但现在的社交传媒的方式和其提供的平台,都在加剧这种拉扯的没有余地。甚至《娇惯的心灵》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使用社交平台的青少年中,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加剧了抑郁、焦虑和自杀自残,也非常真切。这本书的解释是,女性相对来说更在意社交平台上的“展示生活”性分享,包括炫耀性的分享,这又会导致对自己处境(金钱、外貌)的过低评价,从而导致焦虑和不幸福。联系到名媛拼单发朋友圈的中国现实,这也是非常生动有力的解释了。 一切高校的问题,都不单纯是高校内部的,而接通着社会的症结。只是《娇惯的心灵》最终的解决建议,一是高校体制和法规要保护言论的多元和自由,一是个体通过心理学疗法等自查自疗自己的症结,这也是一种改善法吧,因为技术文明的发展会把我们推向何方,我们根本无从调试,而这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我们能信任其向上演进的历史图像。人在世界中,像卡夫卡的土地测量员在努力走向永远不能抵达的城堡。那又怎么办呢?这本书好在提出了问题,分析了现状,但解决方案是太大太难的话题。
认知行为疗法 及 错误思维方式举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