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娃,三种丢失的地瓜
有些大实话,因为太常听,我们常常误认为自己懂了,其实我们可能只是常常听到,觉得自己懂了。
比如这句话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下文记录的是孩子玩耍中的事件解读。
周六去一个农场晚,孩子想要体验坑烧地瓜,农场老师带孩子把地瓜处理埋坑,点火的过程,我没陪在娃旁边。我决定先满足自己,急切的想找一杯咖啡,但发现该农家乐只能用一个露天的电磁炉烧出来“质朴的奶茶”,味道一言难尽。我认为独处闲一会的这段时间对于我接下来处理孩子的地瓜事件很有帮助,因为这段时间有了蓄电的作用。
烤地瓜进入了等待阶段,老师建议孩子们烤完面包去坑里拿地瓜。我的娃说她不想烤面包,我也没强求他,虽然烤面包的钱已经交了,但是明显感觉孩子缺乏热情,她更想探索这个农场的各种好玩的场地,报名时她也表明了不想烤面包,只想体验烤地瓜(烤面包在我们家也算是个传统项目了)。
半小时后,老师让孩子们去拿坑里烧好的地瓜,
事件爆发了!
孩子们发现自己放到坑里烧的地瓜居然被别人拿走了,三个小朋友当场崩溃。
三个娃——三种丢失的地瓜。
一个娃哭了,一个娃嘴里嘟嘟囔囔,一个娃情绪激动,都是女孩。
哭了的娃,三年级--代号--哭的娃
嘴里嘟嘟囔囔的娃,一年级--代号--嘟囔娃
情绪激动的娃,三年级--代号--暴怒娃(我家娃)
三个娃的三种反应其实背后是孩子三种不同的需要。
哭的娃
哭的娃克制不住的流眼泪,哗的就出来了,她主要的槽点在“地瓜怎么都没了,一切都完了。”
大人说:“ 我们可以再去拿几个地瓜,再烤一次,这次我们看好,不会丢了。”
但哭的娃反复强调,那也不是原来的地瓜了,根本不一样了。
哭的娃跟妈妈的互动方式是:娃开始哭,
妈妈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跟着Summer她们去拿些地瓜来,不就好了。”
娃说:“根本没用,我不去。”
妈妈说“ 怎么就没用了,你在这里哭有什么用呢?”
哭的娃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并不是解决事件本身,而是陪她一起沉浸在丢失的悲伤中,允许自己和孩子一起悲伤--肯定孩子悲伤的情绪。因为哭的娃不要跟我们一起回去拿新的地瓜,所以,我也不知道后来她妈妈如何接她发的球。
暴怒娃
暴怒娃的反应是愤怒,要爆炸,“谁这么讨厌,拿走我们的地瓜,我正要吃呢!气死我了!”
她的重点其实在:我要吃呢,怎么被人拿走了。
我对暴怒娃的反应是,摸摸她的背,摸摸她的头,安抚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说,“我们找一下老师,商量一下怎么处理,肯定有办法的。”
在我说了两次肯定有办法后,找到了老师,老师也积极去处理,她已经不生气了。
暴怒娃的需要是吃的、劳动成果--吃的。
嘟囔娃
嘟囔娃一直嘟嘟囔囔“ 为什么他们要拿我们的地瓜,他们自己不能烤吗?”
我说:“ 有的人拿走了我们的劳动,这的确很不公平。我理解你的生气。“
嘟囔娃说:“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这到底是谁,为什么要拿我们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自己不做?怎么拿我们的?“
她的需要是公平,公正, 是事理的公正。
我说,“不然,我们去勘探一下现场,看看是否有偷地瓜的人留下的证据,我们说不定可以找出这些人。”
这个娃一听觉得很来劲。
可惜,现场只留下来一些地瓜皮。
补救烤地瓜
暴怒娃和嘟囔娃很快进入了第二轮烤地瓜的积极状态,捡树枝、树叶,开心起来,尽管嘟囔娃还是嘟嘟囔囔埋怨那些行为不端的人,但她需要时间。
暴怒娃很快忘记了那件事,并且投入到了烧木棍的探索中。
哭的娃还在跟妈妈发球、接球。
她发出一个沮丧心情的球,妈妈就跳起扣杀,否定这种沮丧的心情。
我开始接了几个,我说“真的非常遗憾,我也觉得地瓜丢失这个事情,非常难接受。”
但妈妈是她最需要的人,妈妈反复扣杀她的感受,她更生气了。
我判断这种接发球是一场死循环,只能让事情更糟糕,就提议,“我们尝试着先别说话了”,老师也说,“我们安静一会,看看这个火吧。”(这个老师也是有点道行的)
这时候,我们几个围在坑旁边安静起来。
哭的娃去找枯树枝,她发现树枝里有一只鼻涕虫。
拿来找我看,我说这是鼻涕虫,她问什么是鼻涕虫。
我说是没有房子的蜗牛。她说,为啥没房子。
我说,我把它弄出来,咱们看看它为啥没房子,好吗。
她兴趣来了,好的~
于是,我们一起观察这个鼻涕虫得2、3分钟。
我给鼻涕虫拍了照。

哭的娃还是很需要妈妈的认同,她要求妈妈给鼻涕虫拍照,妈妈想让她继续投入烤地瓜的任务,拍照的时候,也不是很热情,但是拍了。但是,我想哭的娃其实特别想让妈妈一起陪她观看鼻涕虫。
其实在观看鼻涕虫的过程中,哭的娃已经得到了治愈,她对于是否能得到烤地瓜也根本不在乎。
第二轮地瓜出锅的时候,你猜谁最在乎第二轮烤出来的地瓜?
对是暴怒娃,因为她就是要得到那个地瓜,去吃,哈哈~~~
其他两个孩子的目的都不在地瓜本身。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我们得牢牢内化这个道理。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个孩子有三种丢失的地瓜。有的地瓜好补偿,家长容易解读,有的地瓜不容易解读,家长的挑战更大。我们只有自己具备了持续的成长力,才能提供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力量。
PS,在午饭后的聊天中,大家一起分析了这个事情,哭的娃妈妈很清楚的子己需要学会共情孩子,但是这对这个妈妈特别有挑战。我曾经也很难去共情孩子,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功课。
ps,因为没找到咖啡,农场回来路上,实在太困了,开车睡着了!!!我发生了侧面碰撞别人的事故,这个事情,幸运的很,人没事,损失了钱。也给我提了醒,要买好第三责任保险,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妥当一些,要好好照顾自己,哈哈~~我好一顿反思和拥抱自己~~~